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铜副族(IB族金属元素)论文--金Au论文

基于金纳米双锥的双金属等离激元结构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55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第13-15页
        1.2.1 产生原理第13-14页
        1.2.2 应用第14-15页
    1.3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5-36页
        1.3.1 种子生长法第15-28页
        1.3.2 共还原法第28-33页
        1.3.3 电置换法第33-36页
    1.4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第36-40页
        1.4.1 光学传感第37-38页
        1.4.2 光催化第38-39页
        1.4.3 光磁学第39-40页
    1.5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第40-42页
    1.6 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55页
第二章 双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性能测试第55-69页
    2.1 引言第55页
    2.2 实验设备和原料第55-57页
        2.2.1 实验设备第55-56页
        2.2.2 实验原料第56-57页
    2.3 金纳米双锥的制备及性质第57-59页
        2.3.1 金纳米双锥的制备第57页
        2.3.2 金纳米双锥的性质第57-59页
    2.4 双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第59-62页
        2.4.1 金纳米双锥@银纳米结构的制备第59页
        2.4.2 各向异性金纳米双锥/钯纳米结构的制备第59-62页
        2.4.3 金属沉积在顶端的金纳米结构的制备第62页
    2.5 电动力学模拟方法第62-63页
    2.6 性能测试方法第63-65页
        2.6.1 稳定性测试第63页
        2.6.2 折射率敏感测试第63-64页
        2.6.3 硫化物传感测试第64页
        2.6.4 Suzuki偶联反应第64页
        2.6.5 光热转化实验第64页
        2.6.6 细胞毒性实验第64-65页
        2.6.7 光热治疗实验第65页
    2.7 样品表征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第三章 基于金纳米双锥的银纳米结构及其等离共振性能研究第69-92页
    3.1 引言第69-70页
    3.2 金纳米双锥@银核壳纳米结构的生长过程第70-71页
    3.3 金纳米双锥@银核壳纳米结构的形貌、组成和性质探究第71-77页
        3.3.1 微观形貌分析第71-73页
        3.3.2 组成分析第73页
        3.3.3 性质研究第73-77页
    3.4 折射率灵敏度探究第77-80页
    3.5 化学稳定性第80-82页
    3.6 硫化物性能检测第82-85页
    3.7 本章小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第四章 各向异性金纳米双锥/钯纳米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92-122页
    4.1 引言第92-94页
    4.2 氧化硅在金纳米双锥上的选择性生长第94-101页
        4.2.1 CTAB对顶端选择性生长的影响第94-97页
        4.2.2 TEOS对顶端选择性生长的影响第97-98页
        4.2.3 TEOS对侧面选择性生长的影响第98-101页
    4.3 氧化硅在金纳米立方体上的选择性生长第101-102页
    4.4 钯在金纳米双锥上的各向异性生长第102-107页
        4.4.1 侧面选择性生长第102-104页
        4.4.2 顶端选择性生长第104-106页
        4.4.3 全包覆第106-107页
    4.5 纵向等离共振峰位和线宽分析第107-110页
    4.6 等离共振光催化结果与讨论第110-114页
    4.7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2页
第五章 具有等离共振峰位红移的金/钯纳米结构及其光热性能研究第122-147页
    5.1 引言第122-123页
    5.2 金纳米双锥/顶端钯的形貌及组成分析第123-130页
    5.3 金属在金纳米双锥顶端的FDTD模拟第130-133页
    5.4 不同波长金纳米结构/顶端钯的制备第133-137页
        5.4.1 不同波长金纳米双锥/顶端钯第133-134页
        5.4.2 不同波长金纳米棒/顶端钯第134-137页
    5.5 其他金属诱导的方法第137-139页
    5.6 光热治疗测试第139-140页
    5.7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7-150页
    6.1 总结第147-148页
    6.2 创新点第148-149页
    6.3 展望第149-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申请的专利第151-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价值评估--以中小板公司为例
下一篇:创业板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及控制研究--以神雾环保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