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酞酸酯的性质及来源 | 第9-11页 |
1.2 土壤中酞酸酯的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3 酞酸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 第11-19页 |
1.3.1 植物修复 | 第12-14页 |
1.3.2 微生物修复 | 第14-18页 |
1.3.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 第18-19页 |
1.3.4 动物修复 | 第1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对酞酸酯胁迫的响应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2.1 供试植物 | 第21页 |
2.2.2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3 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22页 |
2.2.4 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5 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的测定 | 第23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2.3.1 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GC-MS鉴定分析 | 第24-26页 |
2.3.2 紫花苜蓿响应DEHP胁迫的差异代谢物 | 第26-29页 |
2.3.3 DEHP胁迫对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紫花苜蓿对酞酸酯的吸收和代谢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3.2.1 供试植物 | 第33页 |
3.2.2 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3.2.3 水培试验 | 第34页 |
3.2.4 紫花苜蓿不同部位DBP的含量分析 | 第34-35页 |
3.2.5 紫花苜蓿不同部位代谢产物的含量分析 | 第35-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3.3.1 紫花苜蓿体内DBP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3.3.2 DBP在紫花苜蓿体内的的代谢研究 | 第38-39页 |
3.3.3 DBP的代谢产物在紫花苜蓿体内的亚细胞分布 | 第39-41页 |
3.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紫花苜蓿根际酞酸酯消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微生物响应 | 第43-6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4.2.1 供试土壤 | 第43页 |
4.2.2 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4.2.3 多隔层根箱培养试验 | 第43-44页 |
4.2.4 土壤样品中DEHP的分析 | 第44-45页 |
4.2.5 植物样品中DEHP的分析 | 第45页 |
4.2.6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 | 第45页 |
4.2.7 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4.3.1 土壤中DEHP残留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47-48页 |
4.3.2 根际距离梯度对土壤中DEHP残留浓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3 DEHP在紫花苜蓿体内的累积 | 第50-51页 |
4.3.4 不同时间各处理组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1页 |
4.3.5 不同时间各处理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6 不同时间各处理组土壤样品的主坐标轴分析 | 第53-54页 |
4.3.7 不同时间各处理组土壤样品细菌群落差异性分析 | 第54-56页 |
4.3.8 紫花苜蓿根际微区土壤中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6-57页 |
4.3.9 紫花苜蓿根际微区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差异性分析 | 第57-59页 |
4.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4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本研究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62页 |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62-63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