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分的分析 | 第13-14页 |
1.2.2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养分的变化分析 | 第14-15页 |
1.2.3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15-17页 |
1.2.4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分析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采样分析 | 第20-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0页 |
2.1.3 土壤和植被概况 | 第2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2.3 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1页 |
2.4.1 土壤剖面含水量测定 | 第21页 |
2.4.2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第21页 |
2.4.3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1页 |
2.4.4 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测定 | 第21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 | 第22-26页 |
3.1 人工恢复草地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 | 第22-23页 |
3.2 人工恢复灌木林地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 | 第23-24页 |
3.3 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分析 | 第26-34页 |
4.1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pH的变化分析 | 第26-27页 |
4.2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碳的变化分析 | 第27-29页 |
4.3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氮的变化分析 | 第29-31页 |
4.4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分析 | 第31-33页 |
4.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34-44页 |
5.1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34-36页 |
5.2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36-39页 |
5.3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39-41页 |
5.4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5.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六章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44-50页 |
6.1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样地土壤菌群群落结构分析 | 第44-47页 |
6.1.1 不同施肥样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6.1.2 不同施肥样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6.2 人工恢复植被下不同施肥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7-48页 |
6.3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0-5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7.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个人简况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