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稠油油藏CO2驱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技术关键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技术关键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块概况 | 第18-23页 |
2.1 区块概况 | 第18页 |
2.1.1 勘探开发简介 | 第18页 |
2.1.2 地层特征 | 第18页 |
2.1.3 构造特征 | 第18页 |
2.2 储层特征 | 第18-21页 |
2.2.1 岩石学特征 | 第18-20页 |
2.2.2 沉积特征 | 第20页 |
2.2.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0-21页 |
2.3 油藏特征 | 第21-22页 |
2.3.1 油层展布 | 第21-22页 |
2.3.2 流体性质 | 第22页 |
2.3.3 温压系统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稠油及CO_2性质研究 | 第23-39页 |
3.1 稠油的特性及其分类 | 第23-24页 |
3.2 稠油组分、含水率、黏度测试 | 第24-29页 |
3.2.1 原油含水率测试及脱水 | 第24页 |
3.2.2 地层流体组分测试 | 第24-28页 |
3.2.3 稠油黏温曲线测试 | 第28-29页 |
3.3 CO_2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9-34页 |
3.3.1 CO_2的相态特性 | 第29-30页 |
3.3.2 CO_2的密度 | 第30-32页 |
3.3.3 CO_2的黏度 | 第32-34页 |
3.4 地层流体注CO_2实验研究 | 第34-38页 |
3.4.1 注CO_2对地层原油密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注CO_2对溶解气油比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3 注CO_2对原油体积系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4 注CO_2对原油黏度影响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三维大尺寸岩芯制备及测试 | 第39-54页 |
4.1 人造岩芯研制的发展过程 | 第39页 |
4.1.1 天然岩芯物理模型 | 第39页 |
4.1.2 人造岩芯物理模型 | 第39页 |
4.2 人造岩芯制作方法的选择 | 第39-41页 |
4.2.1 人造模型胶结物的选择 | 第40页 |
4.2.2 人造模型成型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4.3 三维大尺寸岩芯制作 | 第41-44页 |
4.3.1 三维大尺寸岩芯制作的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4.3.2 大尺寸岩芯制作过程 | 第42-44页 |
4.4 三维大尺寸岩芯物性测试 | 第44-53页 |
4.4.1 人造三维岩芯渗透率、孔隙度测试 | 第45-46页 |
4.4.2 矿物组成测试 | 第46页 |
4.4.3 岩芯粒度组成分析 | 第46-50页 |
4.4.4 人造三维岩芯CT扫描 | 第50-51页 |
4.4.5 人造三维岩芯力学性质测试 | 第51-52页 |
4.4.6 人造三维岩芯的油水相渗测试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稠油直井注CO_2吞吐实验及机理研究 | 第54-81页 |
5.1 实验研究思路 | 第54页 |
5.2 实验准备 | 第54-60页 |
5.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4-56页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6-58页 |
5.2.3 实验用品 | 第58-59页 |
5.2.4 实验条件 | 第59页 |
5.2.5 实验流程 | 第59-60页 |
5.3 实验的实施结果 | 第60-62页 |
5.3.1 两组实验的各轮次采油量 | 第60-61页 |
5.3.2 两组实验的累积采油量、采出程度随时间变化 | 第61-62页 |
5.4 注CO_2吞吐结果分析及机理研究 | 第62-79页 |
5.4.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5.4.2 一轮吞吐实验结果及机理分析 | 第63-67页 |
5.4.3 二轮吞吐实验结果及机理分析 | 第67-71页 |
5.4.4 三四轮吞吐实验结果及机理分析 | 第71-75页 |
5.4.5 CO_2注气速度对吞吐效果影响 | 第75-78页 |
5.4.6 吞吐周期对吞吐效果的影响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建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