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钢混粘结应力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钢混粘结应力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内部约束高强混凝土收缩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2 栓钉-混凝土粘结相关理论 | 第24-40页 |
2.1 混凝土收缩种类及不同约束形式 | 第24-29页 |
2.1.1 混凝土收缩种类 | 第24-28页 |
2.1.2 不同的约束形式 | 第28-29页 |
2.2 栓钉-混凝土约束带理论及形成期划分 | 第29-31页 |
2.2.1 栓钉-混凝土约束带理论 | 第29-30页 |
2.2.2 栓钉-混凝土约束形成期划分 | 第30-31页 |
2.3 栓钉-混凝土法向脱粘理论分析 | 第31-39页 |
2.3.1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定义 | 第31-32页 |
2.3.2 栓钉-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及圆筒模型 | 第32页 |
2.3.3 基于理想薄壁圆筒模型界面过渡区强度分析 | 第32-35页 |
2.3.4 基于理想厚壁理论界面脱粘分析 | 第35-38页 |
2.3.5 栓钉-混凝土法向粘结组成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栓钉-混凝土法向粘结强度试验设计 | 第40-62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40-53页 |
3.1.1 混凝土配合比 | 第40-41页 |
3.1.2 抗压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3.1.3 对拉试验设计 | 第42-46页 |
3.1.4 弯折试验设计 | 第46-49页 |
3.1.5 脱粘观测试验设计 | 第49-53页 |
3.2 试验准备 | 第53-59页 |
3.2.1 试验数据收集 | 第53-56页 |
3.2.2 栓钉规格及制作 | 第56-57页 |
3.2.3 模具制作 | 第57-5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4 栓钉-混凝土法向粘结强度试验 | 第62-70页 |
4.1 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 第62-65页 |
4.1.1 试验场地 | 第62页 |
4.1.2 试验浇筑情况 | 第62-64页 |
4.1.3 拆模与养护情况 | 第64-65页 |
4.2 抗压试验过程 | 第65页 |
4.3 对拉试验过程 | 第65-66页 |
4.4 弯折试验过程 | 第66-67页 |
4.5 脱粘观测试验过程 | 第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5 栓钉-混凝土法向粘结强度试验分析 | 第70-112页 |
5.1 基本力学试验分析 | 第70-74页 |
5.1.1 抗压强度 | 第70-72页 |
5.1.2 折算抗拉强度 | 第72-74页 |
5.2 对拉试验分析 | 第74-90页 |
5.2.1 对拉试验现象及分析 | 第74-76页 |
5.2.2 对拉试验结果分析 | 第76-90页 |
5.3 弯折试验结果分析 | 第90-104页 |
5.3.1 弯折试验现象 | 第90页 |
5.3.2 弯折试验数据分析 | 第90-104页 |
5.4 对拉、弯折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104页 |
5.5 脱粘观测试验结果 | 第104-10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8-11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6.1 结论 | 第112-114页 |
6.1.1 理论结论 | 第112页 |
6.1.2 对拉试验结论 | 第112-113页 |
6.1.3 弯折试验结论 | 第113-114页 |
6.1.4 脱粘试验结论 | 第114页 |
6.2 展望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附录 | 第122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