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收购新鸿基金融动因及绩效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1 企业并购的概念和类型 | 第18-19页 |
2.2 企业并购的动因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19页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0页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0-21页 |
2.3 并购的绩效分析理论 | 第21-22页 |
3 案例介绍——光大证券收购新鸿基金融 | 第22-25页 |
3.1 光大证券介绍 | 第22-23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2页 |
3.1.2 光大证券的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3.2 新鸿基金融介绍 | 第23-24页 |
3.2.1 公司简介 | 第23页 |
3.2.2 新鸿基金融的发展状况 | 第23-24页 |
3.3 并购过程 | 第24-25页 |
4 光大证券并购新鸿基金融的动因分析 | 第25-28页 |
4.1 国际化战略布局动因 | 第25-26页 |
4.2 协同效应动因 | 第26-27页 |
4.2.1 经营协同效应 | 第26页 |
4.2.2 财务协同效应 | 第26-27页 |
4.3 规模经济效应动因 | 第27-28页 |
5 光大证券收购新鸿基金融的绩效分析 | 第28-43页 |
5.1 事件研究法 | 第28-34页 |
5.1.1 定义事件窗口和估计窗口 | 第28-29页 |
5.1.2 收集数据 | 第29-30页 |
5.1.3 构建模型 | 第30-34页 |
5.1.4 光大证券收购新鸿基金融的股东绩效 | 第34页 |
5.2 并购的财务指标分析 | 第34-40页 |
5.2.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5.2.2 成长性分析 | 第36-37页 |
5.2.3 营运能力分析 | 第37-39页 |
5.2.4 偿债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5.3 基于Z值分析法下的并购绩效分析 | 第40-43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43-46页 |
6.1 结论 | 第43-44页 |
6.1.1 初步完成了布局海外的战略 | 第43页 |
6.1.2 实现了规模经济 | 第43-44页 |
6.1.3 实现了一定的协同效应 | 第44页 |
6.2 建议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