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 本文所做工作及创新 | 第15-18页 | 
| 第2章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8-32页 | 
|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框架 | 第18-19页 | 
| 2.2 智能电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2页 | 
| 2.2.1 智能电网发展水平备选指标体系 | 第19-20页 | 
| 2.2.2 智能电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立 | 第20-22页 | 
| 2.3 骨干网架及联网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4页 | 
| 2.3.1 骨干网架及联网发展水平备选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 2.3.2 骨干网架及联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立 | 第23-24页 | 
| 2.4 清洁能源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 第24-27页 | 
| 2.4.1 清洁能源发展水平备选指标体系 | 第24-25页 | 
| 2.4.2 清洁能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立 | 第25-27页 | 
| 2.5 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 第27-31页 | 
| 2.5.1 投资环境评估备选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 2.5.2 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立 | 第28-3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32-44页 | 
| 3.1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综合权重确定方法的研究 | 第32-35页 | 
| 3.1.1 基于ANP理论的发展水平指标主观权重方法研究 | 第32-33页 | 
| 3.1.2 基于熵值法理论的发展水平指标客观权重方法研究 | 第33-34页 | 
| 3.1.3 基于加法集成法的发展水平指标综合权重方法研究 | 第34-35页 | 
|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分析方法研究 | 第35-37页 | 
| 3.2.1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及适用性 | 第35页 | 
| 3.2.2 主成分分析法的模型叙述 | 第35-37页 | 
| 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分析方法研究 | 第37-38页 | 
| 3.3.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及适用性 | 第37页 | 
| 3.3.2 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叙述 | 第37-38页 | 
| 3.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分析方法研究 | 第38-40页 | 
| 3.4.1 灰色关联度概述及适用性 | 第38-39页 | 
| 3.4.2 灰色关联度的模型叙述 | 第39-40页 | 
| 3.5 基于兼容度差异度极大极小化模型的发展水平分析方法研究 | 第40-42页 | 
| 3.6 基于兼容度和差异度的评价方案比选 | 第42-43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第44-66页 | 
| 4.1 评价区域的选取及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44-46页 | 
| 4.2 基于主客观综合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权重研究 | 第46-52页 | 
| 4.2.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 第46-48页 | 
| 4.2.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 第48-50页 | 
| 4.2.3 基于加法集成法的综合权重确定 | 第50-52页 | 
|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分析 | 第52-55页 | 
|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分析 | 第55-61页 | 
| 4.5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分析 | 第61页 | 
| 4.6 基于兼容度差异度模型的发展水平分析及评价结果比选分析 | 第61-6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5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能源互联网发展方向及建议 | 第66-69页 | 
| 5.1 智能电网发展方向及建议 | 第66-67页 | 
| 5.2 骨干网架及联网发展方向及建议 | 第67页 | 
| 5.3 清洁能源发展方向及建议 | 第67-6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附录1: ANP指标权重确立调查问卷表 | 第75-77页 | 
| 附录2: 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判断矩阵调查问卷表 | 第77-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