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分度凸轮机构的介绍与发展 | 第11-13页 | 
| 1.3 分度凸轮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1 分度凸轮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13-14页 | 
| 1.3.2 分度凸轮机构的仿真实验研究 | 第14-15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17-26页 | 
| 2.1 引言 | 第17页 | 
| 2.2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的结构分析 | 第17-19页 | 
| 2.2.1 机构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 第17-18页 | 
| 2.2.2 机构的传动原理 | 第18页 | 
| 2.2.3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基本参数 | 第18-19页 | 
| 2.3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 | 第19-22页 | 
| 2.3.1 运动规律的无量纲化 | 第19-21页 | 
| 2.3.2 常用从动件运动规律 | 第21-22页 | 
| 2.4 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2-25页 | 
| 2.4.1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过程 | 第22-23页 | 
| 2.4.2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23-24页 | 
| 2.4.3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24页 | 
| 2.4.4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的动力学建模分析 | 第26-41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26-28页 | 
| 3.2.1 动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页 | 
| 3.2.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 3.3 渐开线齿轮和凸轮-针齿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28-34页 | 
| 3.3.1 渐开线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28-31页 | 
| 3.3.2 凸轮-针齿的等效扭转刚度计算 | 第31-34页 | 
| 3.4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动力学方程 | 第34-38页 | 
| 3.4.1 拉格朗日方程 | 第34-35页 | 
| 3.4.2 系统能量分析 | 第35页 | 
| 3.4.3 机构的动力学方程 | 第35-38页 | 
| 3.5 动力学方程求解 | 第38-3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4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1-60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虚拟样机技术与ADAMS软件概述 | 第41-42页 | 
| 4.2.1 虚拟样机技术的概述 | 第41-42页 | 
| 4.2.2 ADAMS软件的概述 | 第42页 | 
| 4.3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2-49页 | 
| 4.3.1 机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 4.3.2 多刚体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 4.3.3 刚柔耦合模型的创建 | 第48-49页 | 
| 4.4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9-54页 | 
| 4.4.1 模型的验证 | 第50页 | 
| 4.4.2 凸轮与针齿啮合接触力分析 | 第50-52页 | 
| 4.4.3 负载对整机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4.4 输入轴转速对整机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5 间隙对整机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4-57页 | 
| 4.5.1 齿侧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的影响 | 第54-55页 | 
| 4.5.2 凸轮—针齿啮合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的影响 | 第55页 | 
| 4.5.3 含间隙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第55-57页 | 
| 4.6 机构的动态分度精度分析 | 第57-59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内平动分度凸轮机构动力学实验研究 | 第60-70页 | 
| 5.1 引言 | 第60页 | 
| 5.2 机构动态性能测试系统 | 第60-64页 | 
| 5.2.1 实验设备与测量仪器 | 第60-62页 | 
| 5.2.2 实验样机 | 第62-63页 | 
| 5.2.3 虚拟仪器介绍 | 第63页 | 
| 5.2.4 实验台总体方案和设备安装 | 第63-64页 | 
| 5.3 实验参数测试原理 | 第64页 | 
| 5.4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 5.4.1 机构时域动态输出响应分析 | 第65-66页 | 
| 5.4.2 动力学响应的频谱分析 | 第66-6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6 结论 | 第70-72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1页 |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71-72页 | 
| 7 展望 | 第72-73页 | 
| 8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 10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