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结荚高度标记的开发及利用

摘要第9-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1.前言第14-27页
    1.1 大豆生产现状研究第14-17页
        1.1.1 国内大豆生产情况第14-16页
        1.1.2 国外大豆生产情况第16-17页
    1.2 大豆高产育种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国外大豆高产研究进展第18页
        1.2.2 国内大豆高产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3 大豆高产研究策略第19-20页
    1.3 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研究第20-23页
        1.3.1 直接构成因子第21-22页
        1.3.2 间接影响因子第22-23页
    1.4 大豆结荚高度的遗传研究第23-25页
        1.4.1 大豆结荚高度的常规育种选择第24页
        1.4.2 大豆结荚高度的QTL定位及标记辅助选择研究第24-25页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7页
2.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2.1 大豆结荚高度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2.1.1 试验材料第27页
        2.1.2 田间试验材料种植及考种第27页
        2.1.3 实验分析方法及应用软件第27-30页
    2.2 大豆结荚高度相关标记应用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2.2.1 试验材料第30页
        2.2.2 标记辅助选择研究的方法第30-32页
3.结果与分析第32-51页
    3.1 大豆结荚高度性状在不同年份间的表现第32-33页
    3.2 不同环境因子对大豆结荚高度的影响第33-36页
    3.3 大豆结荚高度的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第36-46页
        3.3.1 年份间表型数据的多重比较分析第36-38页
        3.3.2 结荚高度的广义遗传力分析第38-39页
        3.3.3 结荚高度性状的遗传模型第39页
        3.3.4 结荚高度性状QTL分析及标记开发第39-43页
        3.3.5 结荚高度性状上位性QTL分析第43-46页
    3.4 结荚高度标记利用第46-51页
        3.4.1 RIL群体的结荚高度优异材料的标记辅助筛选第46-48页
        3.4.2 野生大豆导入系群体的标记辅助筛选第48-51页
4 讨论第51-53页
    4.1 结荚高度在大豆生产中的意义第51页
    4.2 不同环境因子对大豆结荚高度的影响第51页
    4.3 结荚高度的遗传力及遗传模型分析第51-52页
    4.4 结荚高度相关标记的开发和利用第52-53页
5 结论第53-54页
    5.1 不同环境因子对大豆结荚高度的影响第53页
    5.2 大豆结荚高度相关标记的开发第53页
    5.3 大豆结荚高度相关标记的利用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附录第62-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叶色黄化基因YL2的精细定位以及候选基因分析
下一篇:不同耕法和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根系的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