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2.1 生物炭及其性质 | 第9-10页 |
1.2.2 生物炭对土壤的改良效果 | 第10-11页 |
1.2.2.1 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0页 |
1.2.2.2 生物炭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 | 第10页 |
1.2.2.3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2.4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1页 |
1.2.2.5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11页 |
1.2.3 生物炭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4 生物炭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4-1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4-17页 |
2.3.1 土壤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第14-15页 |
2.3.1.1 土壤微生物测定 | 第15页 |
2.3.1.2 土壤酸碱度及养分含量测定 | 第15页 |
2.3.1.3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15页 |
2.3.2 叶片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第15-16页 |
2.3.2.1 春梢及叶片生长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16页 |
2.3.2.2 叶片叶绿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16页 |
2.3.2.3 叶片矿质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3.3 果实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第16-17页 |
2.3.3.1 果实外观品质的测定 | 第16-17页 |
2.3.3.2 果实化渣性分析 | 第17页 |
2.3.3.3 果实主要风味品质的测定 | 第17页 |
2.3.3.4 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7-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43页 |
3.1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 第19-26页 |
3.1.1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9-20页 |
3.1.2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 第20页 |
3.1.3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 第20-22页 |
3.1.4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土壤中量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22-24页 |
3.1.5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影响 | 第24-26页 |
3.2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叶片生长及矿质养分的影响 | 第26-28页 |
3.2.1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叶片及春梢生长的影响 | 第26页 |
3.2.2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叶片叶绿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3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叶片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28-43页 |
3.3.1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28-33页 |
3.3.1.1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大小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1.2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果皮厚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1.3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色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化渣性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3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主要风味品质的影响 | 第36-43页 |
3.3.3.1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可溶性糖及可滴定酸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2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3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糖酸比及固酸比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4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糖酸组分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3.4.1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糖组分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3.4.2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酸组分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5 稻壳生物炭施用对南丰蜜橘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4.1 稻壳生物炭对南丰蜜橘果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 第43-44页 |
4.2 稻壳生物炭对南丰蜜橘春梢生长、叶片生长及叶片矿质养分的影响 | 第44页 |
4.3 稻壳生物炭对南丰蜜橘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44-4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5.1 结论 | 第46页 |
5.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