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樊川烟雾卯储层精细描述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 第7-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第2章 油藏描述 | 第10-27页 |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0-14页 |
2.1.1 目的层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0-13页 |
2.1.2 小层划分对比结果 | 第13-14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2.3 沉积微相 | 第15-22页 |
2.3.1 沉积相类型及特点 | 第16页 |
2.3.2 沉积相剖面分布特征 | 第16-17页 |
2.3.3 砂体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17-22页 |
2.4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2-26页 |
2.4.1 储层孔隙类型 | 第23页 |
2.4.2 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特征 | 第23-26页 |
2.5 油藏特征 | 第26-27页 |
第3章 烟雾卯油区动态分析 | 第27-56页 |
3.1 开发现状 | 第27-32页 |
3.1.1 全油田开发现状 | 第27-30页 |
3.1.2 各油层开发现状 | 第30-32页 |
3.2 采油井生产动态分析 | 第32-46页 |
3.2.1 油井产量特征分析 | 第32-40页 |
3.2.2 油井递减规律分析 | 第40-43页 |
3.2.3 油井含水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3.2.4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分析 | 第45-46页 |
3.3 注水井注水状况分析 | 第46-47页 |
3.4 注水见效分析 | 第47-52页 |
3.5 采收率及可采储量预测 | 第52-56页 |
3.5.1 采收率预测 | 第52-55页 |
3.5.2 可采储量计算 | 第55-56页 |
第4章 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评价 | 第56-71页 |
4.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优选 | 第56-58页 |
4.1.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4.1.2 地层和流体参数 | 第56-57页 |
4.1.3 相渗数据 | 第57页 |
4.1.4 流体高压物性PTV数据 | 第57-58页 |
4.2 历史拟合 | 第58-64页 |
4.2.1 动态资料统计 | 第58页 |
4.2.2 历史拟合结果及分析 | 第58-64页 |
4.3 剩余油综合研究 | 第64-71页 |
4.3.1 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64页 |
4.3.2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 第64-67页 |
4.3.3 可动剩余油储量丰度分布特征 | 第67-71页 |
第5章 调整方案部署 | 第71-89页 |
5.1 低效井治理方案 | 第71-75页 |
5.2 调层方案 | 第75-84页 |
5.3 转注方案 | 第84页 |
5.4 加密方案 | 第84-86页 |
5.5 调整结果 | 第86-8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