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渗流实验及开采方式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致密油开发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开发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开发现状 | 第9页 |
1.2.3 致密油开发面临的挑战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致密油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致密油特点及定义 | 第10页 |
1.3.2 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3 开采方式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4 致密油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研究关键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致密油储层基质岩心衰竭实验 | 第15-24页 |
2.1 一次性衰竭式开采 | 第15-19页 |
2.1.1 实验目的 | 第15页 |
2.1.2 实验准备 | 第15-17页 |
2.1.3 实验步骤 | 第17-18页 |
2.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8-19页 |
2.2 阶段性衰竭式开采 | 第19-23页 |
2.2.1 实验目的 | 第19-20页 |
2.2.2 实验准备 | 第20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20-21页 |
2.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致密油储层基质岩心渗吸实验 | 第24-46页 |
3.1 渗吸实验装置的建立 | 第24-26页 |
3.1.1 现有装置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1.2 实验装置设计 | 第25-26页 |
3.1.3 渗吸装置内容及特点 | 第26页 |
3.2 气水渗吸实验 | 第26-34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26-27页 |
3.2.2 实验准备 | 第27-28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28页 |
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3 油水渗吸实验 | 第34-44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34-35页 |
3.3.2 实验准备 | 第35-36页 |
3.3.3 实验步骤 | 第36页 |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致密油储层基质岩心渗吸机理 | 第46-59页 |
4.1 渗吸实验中的现象与问题 | 第46-48页 |
4.1.1 实验现象 | 第46页 |
4.1.2 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4.2 渗吸机理分析 | 第48-50页 |
4.2.1 现有渗吸机理 | 第48-49页 |
4.2.2 层渗吸机理 | 第49-50页 |
4.3 渗吸效率计算公式改进 | 第50-57页 |
4.3.1 渗吸效率表达式机理 | 第50-52页 |
4.3.2 渗吸效率结果修正 | 第52-54页 |
4.3.3 归一化采收率与无因次时间 | 第54-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致密油开采方式研究 | 第59-77页 |
5.1 吞吐及超前注入方式开采 | 第59-64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59页 |
5.1.2 实验准备 | 第59-60页 |
5.1.3 实验步骤 | 第60页 |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5.1.5 吞吐时机优化:超前注入 | 第63-64页 |
5.2 基于波动原理方式开采 | 第64-68页 |
5.2.1 波动原理 | 第64-66页 |
5.2.2 开采方式示意图 | 第66-67页 |
5.2.3 具体实施方法 | 第67-68页 |
5.3 簇间驱替方式开采 | 第68-71页 |
5.3.1 簇间驱替原理 | 第68-69页 |
5.3.2 开采方式示意图 | 第69页 |
5.3.3 具体实施方法 | 第69-71页 |
5.4 致密油开发数值模拟 | 第71-75页 |
5.4.1 致密油储层地质模型建立 | 第71-73页 |
5.4.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