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切削节状切屑形成机理研究
| 提要 | 第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绝热剪切热塑失稳与变形局部化 | 第11-14页 |
| ·切削变形过程的理论建模 | 第14-16页 |
| ·高速切削绝热剪切热塑失稳与局部化 | 第16-18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高速切削过程中的绝热剪切建模及热塑失稳 | 第20-34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绝热剪切本构关系 | 第20-22页 |
| ·绝热剪切的线性摄动分析 | 第22-31页 |
| ·一维线性摄动分析 | 第22-25页 |
| ·三维线性摄动分析 | 第25-31页 |
| ·绝热剪切失稳条件的对比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高速切削第一变形区的绝热剪切局部化分析 | 第34-69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高速切削第一变形区控制方程 | 第34-36页 |
| ·基于绝对线性摄动法的绝热剪切失稳分析 | 第36-56页 |
| ·绝对线性摄动分析 | 第37-38页 |
| ·失稳分析 | 第38-40页 |
| ·失稳萌生后分析 | 第40-50页 |
| ·不同因素对绝热剪切带的影响 | 第50-56页 |
| ·基于相对线性摄动法的绝热剪切局部化分析 | 第56-68页 |
| ·线性相对摄动分析 | 第57-58页 |
| ·局部化的萌生分析 | 第58-60页 |
| ·局部化的萌生后分析 | 第60-62页 |
| ·局部化分析与失稳分析的比较 | 第62-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高速切削绝热剪切带自组织规律 | 第69-81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绝热剪切带步距的预测模型 | 第69-71页 |
| ·绝热剪切本构关系 | 第71-75页 |
| ·MTS 模型 | 第72-74页 |
| ·率相关应变梯度模型 | 第74-75页 |
| ·基于相对摄动法确定的绝热剪切带步距 | 第75-80页 |
| ·绝热剪切带步距的计算 | 第76-77页 |
| ·不同因素对绝热剪切带步距的影响 | 第77-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高速切削过程中节状切屑的形成与演化 | 第81-95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连续介质力学模型 | 第81-83页 |
| ·节状切屑形成的预测模型 | 第83-94页 |
| ·基于相对摄动法的绝热剪切局部化分析 | 第83-86页 |
| ·修正的Oxley 预测模型 | 第86-92页 |
| ·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 ·结论 | 第95-96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96-97页 |
| ·展望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摘要 | 第110-112页 |
| ABSTRACT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