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能力建设研究--以T市S小学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8-9页 |
二、流动儿童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创新及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S小学流动儿童AES能力情况 | 第17-28页 |
第一节 S小学及调查对象概况 | 第17-19页 |
第二节 S小学流动儿童AES能力的表现 | 第19-22页 |
一、注意力不集中 | 第19-20页 |
二、表达力不当 | 第20-21页 |
三、问题解决能力不足 | 第21-22页 |
第三节 S小学流动儿童AES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2-28页 |
一、微观系统:个人 | 第22-23页 |
二、中观系统:家庭、学校 | 第23-25页 |
三、宏观系统:制度、观念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能力建设的过程 | 第28-51页 |
第一节 模式的选择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 第29-47页 |
一、小组方案的制定 | 第29-32页 |
二、小组活动计划 | 第32-33页 |
三、小组活动实施过程 | 第33-47页 |
第三节 小组工作评估 | 第47-51页 |
一、小组工作过程评估 | 第47-48页 |
二、小组工作结果评估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第51-5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第二节 策略及反思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一 | 第58-59页 |
附录二 | 第59-60页 |
附录三 | 第60-61页 |
附录四 | 第61-62页 |
附录五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