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墨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6-28页 |
第一章 宋代以前墨的发展历程 | 第28-38页 |
第一节 天然墨的发现与应用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人工制墨的兴起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制墨技术的成熟与著名产地的形成 | 第31-34页 |
第四节 制墨业重点的南移与制墨名家的出现 | 第34-38页 |
第二章 宋代墨的生产与工艺 | 第38-62页 |
第一节 原材料制备——烟炱 | 第38-48页 |
一、松烟的制备 | 第39-44页 |
二、油烟的制备 | 第44-48页 |
第二节 原材料制备——胶和辅料 | 第48-55页 |
一、宋代胶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 第50-52页 |
二、宋代制胶及用胶的讲究 | 第52-53页 |
三、宋代制胶的辅料及其功能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和制成形 | 第55-62页 |
一、筛烟 | 第55-56页 |
二、和料 | 第56-57页 |
三、捣杵 | 第57-58页 |
四、揉丸 | 第58页 |
五、模印 | 第58-59页 |
六、晾墨 | 第59-62页 |
第三章 宋代墨的流通与消费 | 第62-81页 |
第一节 宋代制墨的商品性 | 第62-67页 |
一、私营制墨作坊的出现 | 第62-64页 |
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商品化 | 第64-66页 |
三、销售获利的生产目的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宋代墨的流通 | 第67-69页 |
一、城市市场摊位上墨的售卖 | 第67-68页 |
二、墨工或中间商贩对墨的贩卖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宋代墨的消费 | 第69-81页 |
一、朝廷与官府消费用墨 | 第69-73页 |
二、士人消费用墨 | 第73-75页 |
三、抄写及印刷用墨 | 第75-77页 |
四、其它消费用墨 | 第77-81页 |
第四章 宋代用墨总量的估算及影响 | 第81-107页 |
第一节 宋代墨的价格及用墨总量估算 | 第81-86页 |
一、宋代墨的价格区间 | 第81-85页 |
二、宋代用墨总量的估算 | 第85-86页 |
第二节 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 第86-95页 |
一、宋代以前的制墨区域 | 第87-90页 |
二、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 第90-95页 |
第三节 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 第95-103页 |
一、两浙路墨工 | 第95-98页 |
二、临安御造墨工 | 第98-99页 |
三、徽州墨工 | 第99-101页 |
四、川蜀墨工 | 第101-102页 |
五、其它地区墨工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 制墨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 第103-107页 |
一、松林资源的消耗 | 第104页 |
二、制墨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墨与宋代文人生活 | 第107-118页 |
第一节 墨与宋人文化生活 | 第107-112页 |
一、嗜墨 | 第107-109页 |
二、赐墨 | 第109-111页 |
三、赠墨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宋代文人对墨的品鉴 | 第112-115页 |
一、品鉴标准 | 第112-115页 |
二、对墨品优劣的品鉴 | 第115页 |
第三节 宋代文人对墨的收藏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宋代墨的价值、贡献与影响 | 第118-129页 |
第一节 宋代墨的实用价值 | 第118-119页 |
第二节 宋代墨的收藏价值 | 第119-123页 |
第三节 宋代墨的药用价值 | 第123-127页 |
第四节 宋代墨的贡献与影响 | 第127-129页 |
结语 | 第129-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