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书法、篆刻论文--中国书法、篆刻论文--书法论文

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引言第14-28页
    一、课题来源第14-15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三、研究现状分析第17-25页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5-28页
第1章 书法美学范畴的特点与体系生成的原则第28-41页
    1.1 书法美学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第28-30页
    1.2 书法美学范畴的特点第30-33页
        1.2.1 融会渗透第30-32页
        1.2.2 概括综合第32-33页
    1.3 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生成的原则第33-41页
        1.3.1 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第34-36页
        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第36-39页
        1.3.3 一般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第39-41页
第2章 书法美学的元范畴第41-78页
    2.1 元范畴的界定与特点第41-43页
        2.1.1 元范畴的界定第41-42页
        2.1.2 中国古典美学元范畴的多元性第42-43页
    2.2 书法美学的元范畴第43-70页
        2.2.1 书法美学的本原:“道”第43-51页
        2.2.2 书法美学的灵魂:“气”第51-55页
        2.2.3 书法美学的表现:“象”第55-59页
        2.2.4 书法美学的内核:“力”第59-65页
        2.2.5 书法美学的最高标准:“和”第65-69页
        2.2.6 “道”“气”“象”“力”“和”作为元范畴的根据第69-70页
    2.3 元范畴与中国书法的生命精神第70-74页
        2.3.1 生命哲学与生命美学第70-71页
        2.3.2 书法生命精神的核心范畴第71-74页
    2.4 以元范畴为核心的书法美学范畴体系框架第74-78页
        2.4.1 元范畴对范畴体系的统领作用第75页
        2.4.2 大体系与小体系第75-78页
第3章 审美客体范畴体系第78-169页
    3.1 “物”范畴的主导地位第78-81页
        3.1.1 “物”的哲学内涵第78页
        3.1.2 “物”的生成与表现形式第78-79页
        3.1.3 书法本体论下的“置物之形”与“输我之心”第79-81页
    3.2 书法美学规则论范畴第81-95页
        3.2.1 规则论的哲学根源:“理”第82-84页
        3.2.2 书法规则的具体呈现:“工”“巧”第84-87页
        3.2.3 规则论的集中表现:“法”第87-95页
    3.3 书法美学形态论范畴第95-120页
        3.3.1 形态论基本范畴:“形”第95-98页
        3.3.2 形态论派生范畴:“方”与“圆”、“动”与“静”等第98-114页
        3.3.3 形态论最高范畴:“势”第114-120页
    3.4 书法美学肌体论范畴第120-134页
        3.4.1 肌体论范畴的类型与历史演变第120-122页
        3.4.2 书法肌体生命的承载:“体”第122-124页
        3.4.3 书法肌体的表现形态:“骨”“筋”“肉”“血”第124-130页
        3.4.4 肌体论最高范畴:“神”第130-134页
    3.5 书法美学风格论范畴第134-169页
        3.5.1 风格论基本范畴:“态”第134-137页
        3.5.2 书法风格范畴类型:“刚”“柔”“古”“奇”等第137-162页
        3.5.3 风格论最高范畴:“韵”第162-169页
第4章 审美主体范畴体系第169-200页
    4.1 “心”范畴的主导地位第169-177页
        4.1.1 “心”的美学渊源第170-171页
        4.1.2 “心”范畴对审美主体范畴体系的统领第171-173页
        4.1.3 书如其“心”第173-177页
    4.2 兴会论范畴第177-190页
        4.2.1 书法兴会的开始:“兴”第178-179页
        4.2.2 书法兴会的具体展开:“性”“志”“情”“思”“想”第179-185页
        4.2.3 兴会范畴的最高形态:“意”第185-190页
    4.3 体验论范畴第190-200页
        4.3.1 体验的开始:以“味”发端第190-193页
        4.3.2 体验的过程:感“悟”行进第193-195页
        4.3.3 体验的结果:“境”的形成第195-200页
第5章 书法美学品评论范畴体系第200-215页
    5.1 “品”第200-201页
        5.1.1 “品”的双重词性第200页
        5.1.2 书法之“品”的历史流变第200-201页
    5.2 品评的层级性第201-207页
        5.2.1 “能”第202-203页
        5.2.2 “妙”第203-204页
        5.2.3 “神”第204-207页
    5.3 最高品级:“逸”第207-215页
        5.3.1 自然之“逸”第207-209页
        5.3.2 “逸”的表现第209页
        5.3.3 “逸”在书法美学范畴体系中的地位第209-211页
        5.3.4 “逸”归于“道”: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的完成第211-215页
第6章 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的特点与价值第215-221页
    6.1 书法美学范畴体系的特点第215-216页
        6.1.1 层级分明第215页
        6.1.2 同类组合第215-216页
        6.1.3 动态衍生第216页
    6.2 书法美学范畴体系构建的价值第216-221页
        6.2.1 有助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由碎片化到系统化的提升第216-217页
        6.2.2 促进书法美学学科的建立与完善第217-218页
        6.2.3 让世界美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第218-221页
结语第221-223页
参考文献第223-234页
致谢第234-23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236页

论文共2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介导等温扩增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核酸及其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下一篇:宋代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