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4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碳纳米点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 碳纳米点的合成 | 第15-21页 |
1.3.1 自上而下法 | 第16-19页 |
1.3.2 自下而上法 | 第19-21页 |
1.3.3 提纯与分离方法 | 第21页 |
1.4 碳纳米点组装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 第21-41页 |
1.4.1 蒸发诱导组装体系的构建 | 第22-23页 |
1.4.2 化学辅助组装体系的构建 | 第23-31页 |
1.4.3 界面自组装 | 第31-33页 |
1.4.4 碳纳米点的功能应用 | 第33-41页 |
1.5 本人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41-4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技术 | 第43-5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2.2 表征技术及结构分析 | 第44-55页 |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4-46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6-48页 |
2.2.3 原子力显微镜 | 第48-49页 |
2.2.4 拉曼光谱 | 第49-50页 |
2.2.5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 第50-51页 |
2.2.6 荧光发射光谱 | 第51-52页 |
2.2.7 X射线衍射图谱 | 第52页 |
2.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52页 |
2.2.9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 第52-55页 |
第3章 基于碳纳米点构筑功能荧光材料及应用 | 第55-69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6页 |
3.2.2 荧光碳纳米点的合成 | 第56-58页 |
3.2.3 超碳纳米点的制备 | 第58页 |
3.2.4 超碳纳米点复合纸的制备 | 第58页 |
3.2.5 喷水打印获取荧光图样 | 第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3.3.1 碳纳米点及超碳纳米点的荧光性质 | 第58-62页 |
3.3.2 超碳纳米点复合纸的喷水打印 | 第62-64页 |
3.3.3 超碳纳米点复合纸的指纹采集 | 第64-65页 |
3.3.4 基于手写与喷水打印的双重荧光加密 | 第65-67页 |
3.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碳纳米点组装多孔碳材料制备 | 第69-79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70页 |
4.2.2 荧光碳纳米点的合成 | 第70-71页 |
4.2.3 碳纳米点组装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4.3.1 碳纳米点的光学和结构性质 | 第71-73页 |
4.3.2 碳纳米点组装多孔碳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73-75页 |
4.3.3 碳纳米点组装多孔碳材料的元素表征 | 第75-77页 |
4.4 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碳纳米点组装多孔碳材料在碱金属离子电池上的应用 | 第79-91页 |
5.1 引言 | 第79-8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1-83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81页 |
5.2.2 电池极片制备 | 第81-82页 |
5.2.3 碱金属离子电池的封装 | 第82页 |
5.2.4 碱金属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2-8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3-89页 |
5.3.1 碳纳米点基多孔碳负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第83-84页 |
5.3.2 碳纳米点基多孔碳负极的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84页 |
5.3.3 碳纳米点基多孔碳负极的循环性能研究 | 第84-86页 |
5.3.4 碳纳米点基多孔碳负极的倍率性能研究 | 第86-87页 |
5.3.5 碳纳米点基多孔碳负极的动力学研究 | 第87-89页 |
5.4 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91-95页 |
6.1 总结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