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

柳江径流分析与预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1.1 课题来源第13页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1 径流分析与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2 柳江径流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第21-24页
第2章 柳江径流小波降噪分析第24-59页
    2.1 柳江径流噪声特点及现有降噪方法存在的问题第24-27页
        2.1.1 柳江径流信号噪声特点第24-25页
        2.1.2 现有降噪方法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2.2 基于小波去相关的噪声类型识别第27-35页
        2.2.1 常见噪声的自相关系数第28-29页
        2.2.2 噪声类型检测第29-35页
    2.3 全频降噪必要性分析及自适应阈值确定方法第35-43页
        2.3.1 不同类型噪声的功率谱分布特点第35-37页
        2.3.2 七类噪声随小波分解尺度的能量分布特点第37-38页
        2.3.3 传统的小波阈值选择方法第38-39页
        2.3.4 不同类型噪声小波阈值的确定第39-43页
    2.4 基于噪声类型识别的自适应阈值全频段小波降噪第43-55页
        2.4.1 全频降噪流程与算法第43-46页
        2.4.2 七类噪声降噪效果对比分析第46-53页
        2.4.3 降噪用时分析第53页
        2.4.4 与其他降噪方法比较第53-55页
    2.5 柳江径流数据的实验验证第55-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3章 柳江径流的混沌特性分析第59-72页
    3.1 柳江径流混沌特性分析的必要性第59页
    3.2 径流的相空间重构第59-63页
        3.2.1 相空间重构第60页
        3.2.2 延迟时间计算第60-61页
        3.2.3 嵌入维数计算第61-63页
    3.3 柳江径流混沌序列的平均周期分析第63-66页
        3.3.1 平均周期的计算方法第63-64页
        3.3.2 实验数据第64-65页
        3.3.3 平均周期计算结果及讨论第65-66页
    3.4 最大LYAPUNOV指数计算第66-67页
    3.5 柳江径流的混沌特性分析第67-71页
        3.5.1 研究对象第67页
        3.5.2 实验结果分析第67-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4章 柳江径流的小波尺度特性分析第72-93页
    4.1 柳江径流小波分析的必要性分析第72-73页
    4.2 小波分析原理第73-76页
    4.3 柳江径流序列小波分解系数的混沌特性分析第76-83页
    4.4 基于小波尺度的柳江径流周期分析第83-92页
        4.4.1 基于小波尺度的柳江年径流总量序列周期分析第83-85页
        4.4.2 基于小波尺度的柳江月最大流量序列周期分析第85-87页
        4.4.3 基于小波尺度的柳江丰水期与枯水期日水位序列周期分析第87-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柳江水位预测建模第93-110页
    5.1 柳江月径流与日径流特点分析第93页
    5.2 传统的径流预测方法第93-94页
    5.3 基于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的柳江径流预测研究第94-101页
        5.3.1 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结构第95-96页
        5.3.2 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现第96页
        5.3.3 应用实例第96-101页
    5.4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柳江径流预测研究第101-109页
        5.4.1 遗传算法第101-102页
        5.4.2 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第102-105页
        5.4.3 应用实例分析第105-109页
    5.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6章 柳江径流的非线性组合预测第110-142页
    6.1 柳江年径流序列特点分析第110页
    6.2 基于小波分析的柳江径流预测建模第110-118页
        6.2.1 dmey小波与db4小波第111-112页
        6.2.2 柳江径流时间序列时间尺度分析第112-115页
        6.2.3 应用实例分析第115-118页
    6.3 基于小波分析集最优子集回归的柳江水位预测第118-127页
        6.3.1 均生函数与最优子集回归第119页
        6.3.2 小波变换集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回归的柳江水位预测算法第119-122页
        6.3.3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第122-126页
        6.3.4 小波变换集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回归模型特点第126-127页
    6.4 基于小波变换集神经网络的柳江年径流总量预测第127-132页
        6.4.1 小波变换和遗传算法神经网络集成模型第127-128页
        6.4.2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第128-132页
        6.4.3 小波变换和遗传算法神经网络集成模型特点第132页
    6.5 基于混沌理论、小波分析的柳江径流的非线性预测研究第132-140页
        6.5.1 小波变换、混沌分析和遗传算法神经网络集成模型第133-134页
        6.5.2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第134-138页
        6.5.3 分析讨论第138-140页
        6.5.4 小波变换、混沌分析和遗传算法神经网络集成模型特点第140页
    6.6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42-144页
    7.1 全文工作总结和创新点第142-143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4页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得的奖励、发表的论文、专利以及版权第154-155页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纳尺度操作体系与驱动过程模拟
下一篇:PPP模式在区域性水环境治理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