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绪论 | 第12-41页 |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 第12-16页 |
1.1.1 课题缘起 | 第12-13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3 课题研究基础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19-22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1.5.1 城市形态学理论 | 第22-24页 |
1.5.2 四维城市理论 | 第24-26页 |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36页 |
1.6.1 区域历史城市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1.6.2 历史城市形态的相关研究 | 第27-32页 |
1.6.3 山西历史城市的相关研究 | 第32-36页 |
1.6.4 相关研究综合述评 | 第36页 |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6-41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2.治所制度与城市历史格局 | 第41-60页 |
2.1 治所制度与治所城市 | 第41-45页 |
2.1.1 建制筑城与治所城市的产生 | 第41-43页 |
2.1.2 集权制度与治所体系的稳定 | 第43-44页 |
2.1.3 明清治所城市体系的完善 | 第44-45页 |
2.2 治所城市的空间演化 | 第45-54页 |
2.2.1 秦汉治所城市的空间雏形 | 第46-47页 |
2.2.2 魏-宋治所城市的空间演变 | 第47-50页 |
2.2.3 明清治所城市的空间定型 | 第50-54页 |
2.3 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 | 第54-58页 |
2.3.1 礼制主导的整体格局 | 第54-56页 |
2.3.2 历史格局控制性要素 | 第56-58页 |
2.4 小结 | 第58-60页 |
3.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特征 | 第60-128页 |
3.1 治所城市的区域环境 | 第60-71页 |
3.1.1 四塞之区的地理环境 | 第60-66页 |
3.1.2 丰富多样的人文环境 | 第66-71页 |
3.2 治所城市的形成机制 | 第71-75页 |
3.2.1 农耕文明与礼制思想 | 第71-72页 |
3.2.2 军事防御与九边制度 | 第72-74页 |
3.2.3 商贸流通与开中制度 | 第74-75页 |
3.3 历史格局特征的区域分异 | 第75-100页 |
3.3.1 晋北城市的军事格局 | 第77-82页 |
3.3.2 晋中城市的礼商格局 | 第82-89页 |
3.3.3 晋东南城市的缘地格局 | 第89-94页 |
3.3.4 晋南城市的多样格局 | 第94-100页 |
3.4 历史格局要素的特征 | 第100-126页 |
3.4.1 历史边界的多样形态 | 第100-108页 |
3.4.2 历史轴线的序列组合 | 第108-112页 |
3.4.3 历史中心的择优控制 | 第112-118页 |
3.4.4 历史标志的双重体系 | 第118-126页 |
3.5 小结 | 第126-128页 |
4.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转译 | 第128-197页 |
4.1 山西城市近现代演化背景 | 第128-138页 |
4.1.1 国家战略地位的转移 | 第128-129页 |
4.1.2 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129-133页 |
4.1.3 煤炭经济及现代工业 | 第133-136页 |
4.1.4 近年旅游经济的导向 | 第136-138页 |
4.2 历史格局的整体变迁 | 第138-151页 |
4.2.1 外部边界的拓展 | 第138-143页 |
4.2.2 发展方向的推进 | 第143-148页 |
4.2.3 内部建筑的更新 | 第148-151页 |
4.3 历史格局转译的区域分异 | 第151-174页 |
4.3.1 晋北城市军事格局的延续 | 第151-156页 |
4.3.2 晋中城市礼商格局的更新 | 第156-163页 |
4.3.3 晋东南城市缘地格局的变异 | 第163-168页 |
4.3.4 晋南城市多样格局的叠加 | 第168-174页 |
4.4 历史格局要素的转译 | 第174-194页 |
4.4.1 历史边界的断续转译 | 第175-180页 |
4.4.2 历史轴线的尺度转译 | 第180-184页 |
4.4.3 历史中心的功能转译 | 第184-188页 |
4.4.4 历史标志的体系转译 | 第188-194页 |
4.5 小结 | 第194-197页 |
5.山西省治所城市的历史格局现状评价 | 第197-225页 |
5.1 评价体系构建 | 第197-207页 |
5.1.1 指标选取与计算原理 | 第197-199页 |
5.1.2 完整度评价模型 | 第199-200页 |
5.1.3 清晰度评价模型 | 第200-202页 |
5.1.4 权重及折合率确定与校对 | 第202-207页 |
5.2 指标计算方法 | 第207-212页 |
5.2.1 历史格局原型识别 | 第207-208页 |
5.2.2 格局要素转译分析 | 第208-209页 |
5.2.3 指标因子及目标计算 | 第209-212页 |
5.3 指标计算结果 | 第212-220页 |
5.3.1 整体格局聚类评价 | 第212-216页 |
5.3.2 单要素聚类评价 | 第216-220页 |
5.4 历史格局分类保护对策 | 第220-223页 |
5.5 小结 | 第223-225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225-23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225-22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228-22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229-230页 |
致谢 | 第230-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39页 |
附录1:山西省39个样本治所城市历史格局指标标准值统计表 | 第239-243页 |
附录2:山西省39个样本治所城市历史格局古今转译对比图 | 第243-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