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号处理论文

基于最小均方算法的相控阵超声波束合成技术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自适应阵列处理的发展与现状第15-16页
        1.2.2 超声波束合成技术的发展与现状第16-18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21页
第二章 阵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第21-37页
    2.1 超声换能器声场模型第21-24页
        2.1.1 超声波束的辐射声场第21-23页
        2.1.2 波束的指向性第23-24页
        2.1.3 延时叠加算法第24页
    2.2 阵列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第24-32页
        2.2.1 阵列信号模型第24-26页
        2.2.2 阵列响应与相控阵第26-28页
        2.2.3 阵列的波束方向图第28-32页
    2.3 空间匹配滤波器第32-36页
        2.3.1 阵列调向第33-34页
        2.3.2 阵列的谱加权技术第34-35页
        2.3.3 阵列处理的空时等效性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超声自适应波束合成算法第37-53页
    3.1 自适应波束形成第37-39页
        3.1.1 波束形成最优权矢量第37-39页
    3.2 自适应波束形成准则第39-42页
        3.2.1 最大信号干扰噪声比准则第39页
        3.2.2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第39-40页
        3.2.3 最小噪声方差准则第40-41页
        3.2.4 三种准则的比较第41-42页
    3.3 广义旁瓣相消器第42-44页
        3.3.1 广义旁瓣相消器的基本结构第42-43页
        3.3.2 阻塞矩阵的构造第43页
        3.3.3 不同阻塞矩阵对GSC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3.4 广义旁瓣相消器的实现与改进第44-52页
        3.4.1 权值求解的迭代处理第44-46页
        3.4.2 算法性能评价第46-49页
        3.4.3 变换域下改进的最小均方算法第49-50页
        3.4.4 算法的实现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相控阵超声波束合成系统设计第53-71页
    4.1 实验平台总体设计第53-54页
        4.1.1 平台的总体设计框架第53页
        4.1.2 系统设计要求第53-54页
        4.1.3 系统的性能指标第54页
    4.2 超声波发射电路设计第54-59页
        4.2.1 D/A转换电路第55-56页
        4.2.2 低通滤波电第56-57页
        4.2.3 高压放大电路第57-59页
    4.3 回波接收电路设计第59-62页
        4.3.1 信号放大电路第60页
        4.3.2 低通滤波电路第60-61页
        4.3.3 A/D转换电路第61-62页
    4.4 核心电路模块第62-66页
        4.4.1 时钟模块设计第62页
        4.4.2 电源电路设计第62-64页
        4.4.3 FPGA电路设计第64-65页
        4.4.4 MCU通信电路第65-66页
    4.5 数据通信处理第66-70页
        4.5.1 MCU通信模块第66-67页
        4.5.2 超声波信号发射模块第67-69页
        4.5.3 接收数据传输模块第69-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仿真与实验第71-81页
    5.1 系统实验平台第71-72页
    5.2 算法的仿真第72-74页
    5.3 系统测试与算法处理第74-80页
        5.3.1 信号发射模块第74-76页
        5.3.2 数据接收模块第76-78页
        5.3.3 数据处理实验第78-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6.1 总结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致谢第88-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人体通信前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FRAGMENT型天线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