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纳米载体介导的癌症治疗 | 第9-11页 |
1.1.1 癌症治疗手段及其局限性 | 第9页 |
1.1.2 纳米载体系统概述 | 第9-11页 |
1.2 刺激响应纳米载体系统 | 第11-21页 |
1.2.1 温度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11-13页 |
1.2.2 pH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13-15页 |
1.2.3 磁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15-17页 |
1.2.4 超声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17-18页 |
1.2.5 光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18-20页 |
1.2.6 氧化还原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20-21页 |
1.3 纳米载体在肿瘤成像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3.1 荧光成像技术 | 第21-22页 |
1.3.2 磁共振成像技术 | 第22-23页 |
1.3.3 光声成像技术 | 第23-24页 |
1.4 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表征设备及方法 | 第26-3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3 脂质体载药技术 | 第28-29页 |
2.3.1 薄膜水化法 | 第28页 |
2.3.2 pH梯度法和硫酸铵梯度法 | 第28-29页 |
2.4 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 | 第29-32页 |
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与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 第29页 |
2.4.2 粒度与电位 | 第29-30页 |
2.4.3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 | 第30页 |
2.4.4 荧光光谱 | 第30-31页 |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 | 第31-32页 |
2.5 材料的性能表征 | 第32-34页 |
2.5.1 光热转换性能 | 第32页 |
2.5.2 体外药物释放 | 第32-33页 |
2.5.3 体外释氧性能 | 第33页 |
2.5.4 体外ROS检测 | 第33页 |
2.5.5 光声成像 | 第33-34页 |
2.5.6 体外荧光成像 | 第34页 |
2.5.7 磁共振成像 | 第34页 |
2.6 细胞实验 | 第34-37页 |
2.6.1 肿瘤细胞培养 | 第34页 |
2.6.2 药物的体外细胞摄取与控释 | 第34-35页 |
2.6.3 体外光热-化疗联合治疗效果评价 | 第35页 |
2.6.4 体外增氧光动力治疗效果评价 | 第35-36页 |
2.6.5 体外增氧光动力治疗效果评价 | 第36-37页 |
第3章 载药温敏脂质体金纳米笼的构建及在药物控释和光热-化疗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3.2.1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2 形貌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3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3.3.1 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理化性质表征 | 第40-43页 |
3.3.2 光热转换性能 | 第43-44页 |
3.3.3 体外光声成像 | 第44-45页 |
3.3.4 体外荧光成像 | 第45-46页 |
3.3.5 体外药物释放 | 第46-47页 |
3.3.6 体外细胞摄取与药物控释 | 第47-48页 |
3.3.7 体外光热-化疗联合治疗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核壳结构的二氧化锰金纳米笼的构建及在增氧光动力治疗的应用 | 第51-62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4.2.1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2-53页 |
4.2.2 形貌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5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3-60页 |
4.3.1 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55页 |
4.3.2 体外释氧性能 | 第55-56页 |
4.3.3 体外ROS检测 | 第56-57页 |
4.3.4 体外光声成像 | 第57-58页 |
4.3.5 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58-59页 |
4.3.6 体外增氧光动力治疗评价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硕士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