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张力理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一) 文学张力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1. 西方文学张力理论发展概况 | 第10页 |
| 2. 中国文论界对文学张力理论的研究情况 | 第10-13页 |
| (二) 本文研究动机和目的 | 第13-15页 |
| 一、文学张力理论的提出背景 | 第15-19页 |
| (一) 庞德关于“好的诗歌”的论述 | 第16页 |
| (二) 瑞恰慈的“包容诗”理论 | 第16-17页 |
| (三) 艾略特与兰色姆关于玄学派诗的论述 | 第17-18页 |
| (四) 燕卜荪的“复义”理论 | 第18-19页 |
| 二、文学张力理论的发展 | 第19-25页 |
| (一) 文学张力理论在新批评派中的发展 | 第19-21页 |
| 1. 罗伯特·潘·沃伦的“纯诗”理论 | 第19页 |
| 2. 梵·奥康纳对张力存在方式的论述 | 第19-20页 |
| 3. 布鲁克斯创作原则四要点理论 | 第20页 |
| 4. 维姆萨特的“隐喻”理论 | 第20-21页 |
| (二) 文学张力理论在其他西方理论流派中的发展 | 第21-25页 |
| 1. 阿恩海姆对张力应用范围的拓展 | 第21-22页 |
| 2. 罗吉·福勒对张力的进一步界定 | 第22-23页 |
| 3. 张力理论在耶鲁学派中的发展 | 第23-25页 |
| 三、文学张力的理论构成及在文学活动中的表现 | 第25-35页 |
| (一) 语言与形象(意象)张力 | 第25-28页 |
| 1. 语言自身的张力 | 第25-27页 |
| 2. 语言与形象(意象)之间的张力 | 第27-28页 |
| (二) 意象与意义的张力 | 第28-31页 |
| 1. 意象的来源 | 第28-29页 |
| 2. 更多意义的意象 | 第29-30页 |
| 3. 不确定的意象意 | 第30-31页 |
| (三) 意境的张力 | 第31-35页 |
| 四、文学张力理论的中西异同及本土化 | 第35-41页 |
| (一) 中国张力理论溯源 | 第35-37页 |
| (二) 中西文学张力理论辨析 | 第37-39页 |
| 1. 中西文学张力理论的相同性 | 第37-38页 |
| 2. 中西文学张力理论的差异性 | 第38-39页 |
| (三) 中国文学张力理论的系统化及发展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注释 | 第42-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