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 | 第3-6页 | 
| 部分英文缩略语中文对照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前言 | 第14-16页 | 
| 1 材料 | 第16-18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 1.2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 1.3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 2 方法 | 第18-26页 |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8页 | 
| 2.2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CI)的建立 | 第18页 | 
| 2.3 各组干预方法 | 第18-19页 | 
| 2.4 行为学测定 | 第19-20页 | 
| 2.5 取材及标本处理 | 第20页 | 
| 2.6 qRT-PCR检测Raf-1、ERK、CREB的表达 | 第20-23页 | 
| 2.7 Western Blot检测Raf-1、ERK、CREB的表达 | 第23-25页 |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25-26页 | 
| 3 结果 | 第26-35页 | 
| 3.1 各组热痛阈值的比较 | 第26-27页 | 
| 3.2 各组机械痛阈值的比较 | 第27-28页 | 
| 3.3 各组斜板试验角度值的比较 | 第28-29页 | 
| 3.4 各组Raf、ERK、CREB的mRNA表达比较 | 第29-32页 | 
| 3.5 各组Raf-1、ERK、CREB的蛋白表达比较 | 第32-35页 | 
| 4 讨论 | 第35-48页 | 
| 4.1 CCI模型的选择依据及模型成功标准 | 第35-36页 | 
| 4.2 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 4.3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 4.4 ERK信号通路激活机制与推拿镇痛 | 第38-39页 | 
| 4.5 疼痛发生的原因及传导机制 | 第39-41页 | 
| 4.6 炎性因子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 第41-44页 | 
| 4.7 中医推拿镇痛机理 | 第44-46页 | 
| 4.8 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综述 | 第5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图 | 第69-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