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关于小学英语语音微课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3.1 小学英语语音微课教学研究的统计概况 | 第14页 |
1.3.2 国内小学英语语音微课教学的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1.3.3 国外小学英语语音微课教学的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1.3.4 对国内外小学英语语音微课教学研究的评述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重点、难点、创新之处和方法 | 第23-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3 研究重点 | 第24-25页 |
1.4.4 研究难点 | 第25页 |
1.4.5 创新之处 | 第25页 |
1.4.6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 国内外典型的微课模型及启示 | 第26-35页 |
2.1 国外典型的微课模型 | 第26-28页 |
2.1.1 可汗学院的微课教学模型 | 第26-27页 |
2.1.2 TED-ED的微课教学模型 | 第27-28页 |
2.2 国内典型的微课模型 | 第28-31页 |
2.2.1 梁乐明、曹俏俏和张宝辉的三阶段式微课模型 | 第28页 |
2.2.2 胡铁生、黎加厚发展的ADDIE微课模型 | 第28-29页 |
2.2.3 EID微课模型 | 第29-31页 |
2.3 国内外典型微课模型的比较 | 第31-32页 |
2.3.1 五种微课模型的共同点 | 第31页 |
2.3.2 五种微课模型的不同点 | 第31-32页 |
2.4 国内外典型微课模型的启示 | 第32-35页 |
2.4.1 合理设置微课的时间 | 第32页 |
2.4.2 丰富微课的资源 | 第32-33页 |
2.4.3 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第33页 |
2.4.4 融入教学的三维目标 | 第33页 |
2.4.5 设置恰当的评价机制 | 第33-35页 |
3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BPPC微课模型的构建 | 第35-58页 |
3.1 我国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3.1.1 教学重心偏移,内容不系统 | 第35页 |
3.1.2 师资匮乏,学习材料紧缺 | 第35-36页 |
3.1.3 缺乏语言环境,输入量少 | 第36页 |
3.1.4 语音技能缺失,缺乏交际性 | 第36页 |
3.2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BPPC微课模型的内涵界定和内容阐述 | 第36-41页 |
3.2.1 导入阶段(Bridge-in) | 第37-38页 |
3.2.2 呈现阶段(Presentation) | 第38-39页 |
3.2.3 检测阶段(Practice) | 第39-40页 |
3.2.4 总结阶段(Conclusion) | 第40-41页 |
3.3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BPPC微课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41-44页 |
3.3.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41-43页 |
3.3.2 视听教育理论 | 第43页 |
3.3.3 多模态教学理论 | 第43-44页 |
3.4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BPPC微课模型的教学策略 | 第44-58页 |
3.4.1 教学前的准备策略 | 第44-46页 |
3.4.2 语音微课的实施策略 | 第46-56页 |
3.4.3 教学后的策略 | 第56-58页 |
4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BPPC微课模型的实践效果分析 | 第58-67页 |
4.1 “BPPC”微课模型在教学中的实践 | 第58-62页 |
4.1.1 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 | 第58页 |
4.1.2 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 | 第58-62页 |
4.2 “BPPC”微课模型的结果测评与分析 | 第62-67页 |
4.2.1 “BPPC”微课模型的教学效果分析 | 第62-64页 |
4.2.2 “BPPC”微课模型的教学效率分析 | 第64页 |
4.2.3 学生语音能力发展的分析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1 小学生英语语音微课学习情况前测问卷 | 第72-73页 |
附录2 小学生英语语音微课学习情况后测问卷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