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0页 |
三﹑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之价值分析 | 第13-18页 |
第一节效益之价值 | 第13-16页 |
一﹑效益的价值内涵 | 第13-14页 |
二﹑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效益分析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分流机制之价值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追求社会和谐之价值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公正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效率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被告人主体性理论 | 第20-22页 |
一﹑被告人主体性的理论基础:人的尊严理论 | 第20-21页 |
二﹑被告人诉讼地位的演化过程:从客体到主体的变迁 | 第21-22页 |
三﹑被告人主体性理论的实现方式:被告人程序的参与与选择权 | 第22页 |
第四节 程序分流理论 | 第22-24页 |
一﹑程序分流的涵义 | 第22-23页 |
二﹑程序分流的功能 | 第23-24页 |
第五节 坦白从宽理论 | 第24-27页 |
一﹑坦白从宽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坦白从宽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国际考察 | 第27-34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 | 第27-28页 |
一﹑认罪处刑程序 | 第27页 |
二﹑辩诉交易程序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 | 第28-32页 |
一﹑俄罗斯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 | 第28-29页 |
二﹑德国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 | 第29-30页 |
三﹑意大利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 | 第30-31页 |
四﹑法国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 | 第31-32页 |
五、日本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 | 第32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现状 | 第34-39页 |
第一节 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产生概况 | 第34页 |
第二节 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内容 | 第34-36页 |
一﹑程序的适用范围 | 第35页 |
二﹑程序的启动方式 | 第35页 |
三﹑程序的运作过程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普通程序简化审的合法性基础不足 | 第36页 |
二﹑普通程序简化审的适用范围规定得不合理 | 第36-37页 |
三﹑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真实性和理智性难以有效保障 | 第37页 |
四﹑司法实践的操作方式与现行立法冲突 | 第37页 |
五﹑没有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 第37-38页 |
六﹑案件的分流不合理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构建 | 第39-47页 |
第一节 指导原则: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39-40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 | 第39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 | 第39-40页 |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关系 | 第40页 |
第二节 完善立法 | 第40-42页 |
一﹑明确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的独立程序地位 | 第40页 |
二﹑规定合理的案件适用范围及完善程序的分流机制 | 第40-41页 |
三﹑缩短诉讼的期限 | 第41页 |
四﹑明确量刑减让的标准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 第42-43页 |
一﹑健全律师保障机制 | 第42页 |
二﹑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具体的构建 | 第43-47页 |
一﹑侦查阶段的构建 | 第43-44页 |
二﹑审查起诉阶段的构建 | 第44-45页 |
三﹑审判阶段的构建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