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鱼粉新鲜度评价方法概述 | 第12-17页 |
1.1.1 感官检测 | 第12-13页 |
1.1.2 油脂酸价 | 第13-14页 |
1.1.3 挥发性盐基氮 | 第14页 |
1.1.4 生物胺的分析检测 | 第14-17页 |
1.2 鱼体腐败过程概述 | 第17-19页 |
1.2.1 初期生理变化阶段 | 第17-18页 |
1.2.2 僵硬期 | 第18页 |
1.2.3 解僵及自溶/腐败初期 | 第18-19页 |
1.2.4 腐败中后期 | 第19页 |
1.3 生物胺的形成机理 | 第19-20页 |
1.3.1 生物胺的形成方式与产生条件 | 第19页 |
1.3.2 鱼粉中6种常见有毒生物胺的形成机理 | 第19-20页 |
1.4 生物胺的生理功能与毒性 | 第20页 |
1.5 鱼粉中生物胺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5.1 生产原料 | 第20-21页 |
1.5.2 生产工艺 | 第21页 |
1.5.3 贮存和运输 | 第21-22页 |
1.6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生物胺的分析与检测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2.1 试剂与溶液 | 第23-24页 |
2.2.2 试验样本 | 第24页 |
2.2.3 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2.2.4 前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2.2.5 色谱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3.1 衍生试剂的选择 | 第27-29页 |
2.3.2 空白基质的影响 | 第29页 |
2.3.3 生物胺混合标准溶液 | 第29-30页 |
2.3.4 生物胺检出限 | 第30-31页 |
2.3.5 生物胺标准工作曲线 | 第31-32页 |
2.3.6 生物胺加标回收试验 | 第32-33页 |
2.3.7 生物胺稳定性试验 | 第33页 |
2.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鱼体腐败过程生物胺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35-46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3.2.1 试验样本 | 第35页 |
3.2.2 处理方案 | 第35-37页 |
3.2.3 主要试剂与溶液 | 第37页 |
3.2.4 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2.5 生物胺检测 | 第37页 |
3.2.6 冻干失水率的检测 | 第37-38页 |
3.2.7 鲜鱼干基生物胺含量的结果计算 | 第38页 |
3.2.8 冻干鱼粉的制备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3.3.1 冻干鱼粉生物胺含量 | 第39-43页 |
3.3.2 鲜鱼冻干失水率 | 第43页 |
3.3.3 冻干过程对生物胺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生物胺含量与鱼粉新鲜度关系规律的研究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4.2.1 试验样本 | 第46-47页 |
4.2.2 处理方案 | 第47页 |
4.2.3 主要试剂与溶液 | 第47-48页 |
4.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4.2.5 生物胺的检测方法概述 | 第49页 |
4.2.6 挥发性盐基氮的检测 | 第49-50页 |
4.2.7 数据处理及结果表示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4.3.1 不同腐败程度的冻干鳀鱼粉生物胺与挥发性盐基氮 | 第50-56页 |
4.3.2 不同新鲜度的国产蒸汽鱼粉生物胺与挥发性盐基氮 | 第56-57页 |
4.3.3 国产蒸汽鱼粉中挥发性盐基氮标准限量及尸胺建议值 | 第57-58页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