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网络直播伦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泛娱乐网络直播日益兴起 | 第11-12页 |
1.1.2 泛娱乐网络直播伦理问题频发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泛娱乐网络直播相关研究 | 第14-20页 |
1.3.1 网络直播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2 泛娱乐网络直播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3 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泛娱乐网络直播概述 | 第21-32页 |
2.1 网络传播的发展 | 第21-24页 |
2.2 网络直播 | 第24-26页 |
2.2.1 网络直播概念界定 | 第24页 |
2.2.2 网络直播的发展 | 第24-26页 |
2.3 泛娱乐网络直播 | 第26-32页 |
2.3.1 何为泛娱乐网络直播 | 第26-27页 |
2.3.2 泛娱乐网络直播的发展 | 第27-28页 |
2.3.3 泛娱乐网络直播的特征 | 第28-29页 |
2.3.4 泛娱乐网络直播火爆的原因 | 第29-32页 |
第3章 泛娱乐网络直播的伦理问题 | 第32-47页 |
3.1 伦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3.1.1 科技异化理论 | 第32-33页 |
3.1.2 科技与伦理道德 | 第33-34页 |
3.1.3 马克思的自由观 | 第34-35页 |
3.1.4 网络伦理理论 | 第35-36页 |
3.2 泛娱乐网络直播伦理问题 | 第36-47页 |
3.2.1 网络直播技术异化 | 第36-37页 |
3.2.2 直播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 第37-39页 |
3.2.3 直播中主体价值观错位 | 第39-40页 |
3.2.4 直播主体对现实自我的“剥离” | 第40-41页 |
3.2.5 直播主体对自由的误解与社会责任的淡化 | 第41-43页 |
3.2.6 隐私安全问题 | 第43-44页 |
3.2.7 人际关系异化 | 第44-47页 |
第4章 泛娱乐网络直播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7-52页 |
4.1 技术层面 | 第47-48页 |
4.1.1 技术的负效应 | 第47-48页 |
4.1.2 技术监管的局限性 | 第48页 |
4.2 主体层面 | 第48-50页 |
4.2.1 直播平台和主播受功利的驱使 | 第48-49页 |
4.2.2 主播和受众伦理道德缺失 | 第49-50页 |
4.3 制度层面 | 第50-52页 |
4.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50-51页 |
4.3.2 相关部门监管缺位 | 第51-52页 |
第5章 泛娱乐网络直播伦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 第52-63页 |
5.1 技术维度 | 第52-54页 |
5.1.1 加强监管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 第52-53页 |
5.1.2 加强技术保护 | 第53页 |
5.1.3 加强技术创新 | 第53-54页 |
5.2 主体维度 | 第54-57页 |
5.2.1 科技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 | 第54页 |
5.2.2 直播平台加强自身建设 | 第54-55页 |
5.2.3 主播、受众提升网络素养 | 第55-56页 |
5.2.4 政府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 第56-57页 |
5.3 制度维度 | 第57-63页 |
5.3.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58-59页 |
5.3.2 加强监管活动 | 第59-62页 |
5.3.3 保障公众参与制度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