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概述 | 第10-13页 |
1.1.1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优缺点 | 第11-12页 |
1.1.3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2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方法 | 第13-14页 |
1.3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 | 第14-17页 |
1.3.1 施工监控的概况 | 第14-15页 |
1.3.2 施工监控的理论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施工监控中发现的连续刚构桥腹板裂缝问题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盘龙柳江特大桥有限元及施工监控分析 | 第18-65页 |
2.1 盘龙柳江特大桥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2.2 有限元计算分析概述 | 第20-21页 |
2.3 盘龙柳江特大桥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取值 | 第22-23页 |
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4 盘龙柳江特大桥预拱度计算结果 | 第24-27页 |
2.4.1 立模标高与线形测量测点 | 第24-26页 |
2.4.2 预拱度计算结果 | 第26-27页 |
2.5 盘龙柳江特大桥应力计算结果 | 第27-34页 |
2.5.1 应力测试控制截面和测点 | 第27-29页 |
2.5.2 应力计算结果 | 第29-34页 |
2.6 盘龙柳江特大桥线形测量结果与结论 | 第34-58页 |
2.6.1 箱梁墩顶基准点标高复测结果 | 第34页 |
2.6.2 挠度测量结果对比 | 第34-48页 |
2.6.3 轴线偏位测量结果对比 | 第48-49页 |
2.6.4 主梁立模标高测量结果对比 | 第49-58页 |
2.6.5 线形监控结论 | 第58页 |
2.7 盘龙柳江特大桥应力测量结果与结论 | 第58-64页 |
2.7.1 应力测量结果对比 | 第58-63页 |
2.7.2 应力监控结论 | 第63-6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3章 盘龙柳江特大桥腹板裂缝观测及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 | 第65-89页 |
3.1 盘龙柳江特大桥腹板裂缝观测概况与裂缝应力分析 | 第65-72页 |
3.1.1 腹板裂缝观测概况 | 第65-69页 |
3.1.2 腹板裂缝应力分析 | 第69-72页 |
3.2 盘龙柳江特大桥腹板裂缝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 第72-80页 |
3.2.1 腹板钢筋配置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 | 第74-75页 |
3.2.2 顶板纵向预应力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 | 第75-76页 |
3.2.3 腹板纵向预应力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 | 第76-77页 |
3.2.4 腹板竖向预应力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 | 第77-78页 |
3.2.5 腹板纵向与竖向预应力张拉顺序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 | 第78-79页 |
3.2.6 腹板厚度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 盘龙柳江特大桥腹板裂缝对比分析结论 | 第80-89页 |
3.3.1 腹板钢筋配置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对比分析结论 | 第80-83页 |
3.3.2 顶板纵向预应力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对比分析结论 | 第83页 |
3.3.3 腹板纵向预应力的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对比分析结论 | 第83-85页 |
3.3.4 腹板竖向预应力的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对比分析结论 | 第85-87页 |
3.3.5 腹板纵向与竖向预应力张拉顺序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对比分析结论 | 第87-88页 |
3.3.6 腹板厚度变化对腹板裂缝的影响对比分析结论 | 第88-89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3页 |
4.1 盘龙柳江特大桥施工监控结论 | 第89-90页 |
4.2 盘龙柳江特大桥桥梁腹板裂缝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 第90-91页 |
4.2.1 腹板裂缝分析结论 | 第90页 |
4.2.2 防治腹板裂缝的建议 | 第90-91页 |
4.3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工程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