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我国近海藻毒素污染状况研究与毒素标准物质制备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21-57页
    1.1 有害赤潮及其危害第21-23页
    1.2 赤潮藻毒素及其危害第23页
    1.3 常见藻毒素及其分析方法第23-48页
        1.3.1 常见藻毒素及其分类第23-41页
        1.3.2 藻毒素检测分析方法第41-48页
    1.4 我国藻毒素研究进展第48-50页
        1.4.1 浮游植物中藻毒素研究进展第48-50页
        1.4.2 贝类中藻毒素研究进展第50页
    1.5 藻毒素标准物质研究现状第50-56页
        1.5.1 藻毒素标准物质研究现状第50-53页
        1.5.2 藻毒素的制备第53-54页
        1.5.3 藻毒素标准物质的申报第54-56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56-57页
第2章 藻毒素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7-75页
    2.1 麻痹性贝类毒素分析方法第57-62页
        2.1.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7-61页
        2.1.2 实验结果第61-62页
    2.2 脂溶性藻毒素分析方法第62-73页
        2.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3-68页
        2.2.2 实验结果第68-73页
    2.3 小结第73-75页
第3章 渤海海域浮游植物和贝类样品中的藻毒素分析第75-115页
    3.1 渤海海域浮游植物样品中藻毒素的组成、含量及分布状况第75-87页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6-78页
        3.1.2 实验结果第78-83页
        3.1.3 讨论第83-87页
    3.2 渤海海域贝类样品中藻毒素组成、含量及分布状况第87-102页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8-90页
        3.2.2 实验结果第90-99页
        3.2.3 讨论第99-102页
    3.3 虾夷扇贝室内染毒实验第102-112页
        3.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03-105页
        3.3.2 实验结果第105-111页
        3.3.3 讨论第111-112页
    3.4 小结第112-115页
第4章 黄、东海海域浮游植物中藻毒素分析第115-131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16-117页
    4.2 实验结果第117-124页
        4.2.1 浮游植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第117-118页
        4.2.2 浮游植物中大田软海绵酸及鳍藻毒素第118-123页
        4.2.3 浮游植物中虾夷扇贝毒素第123页
        4.2.4 浮游植物中扇贝毒素第123-124页
        4.2.5 浮游植物中环亚胺类毒素第124页
    4.3 讨论第124-129页
        4.3.1 黄、东海海域浮游植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及来源第124-128页
        4.3.2 黄、东海海域浮游植物中脂溶性藻毒素及来源第128-129页
    4.4 小结第129-131页
第5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中藻毒素分析第131-149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32-133页
        5.1.1 实验仪器第132页
        5.1.2 实验试剂第132页
        5.1.3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第132-133页
    5.2 实验结果第133-146页
        5.2.1 浮游植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第133-135页
        5.2.2 浮游植物中大田软海绵酸及鳍藻毒素第135-137页
        5.2.3 浮游植物中虾夷扇贝毒素第137-141页
        5.2.4 浮游植物中扇贝毒素第141-143页
        5.2.5 浮游植物中环亚胺类毒素第143-146页
    5.3 讨论第146-148页
        5.3.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及来源第146页
        5.3.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中脂溶性藻毒素及其来源第146-148页
    5.4 小结第148-149页
第6章 麻痹性贝类毒素制备与标准物质申报第149-17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50页
        6.1.1 实验仪器第150页
        6.1.2 实验试剂第150页
    6.2 实验方法第150-158页
        6.2.1 毒素来源第150-151页
        6.2.2 毒素提取第151-152页
        6.2.3 毒素制备第152-153页
        6.2.4 毒素检验第153-156页
        6.2.5 定值第156-157页
        6.2.6 不确定度评定第157-158页
    6.3 实验结果第158-175页
        6.3.1 毒素来源第158-159页
        6.3.2 毒素制备第159-163页
        6.3.3 稳定性与均匀性第163-172页
        6.3.4 定值第172页
        6.3.5 不确定度的评定第172-175页
        6.3.6 结果的表达第175页
    6.4 小结第175-177页
第7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第177-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99页
缩略词第199-201页
致谢第201-20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02-203页
附件第203-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电磁超材料的太赫兹功能器件机理与特性研究
下一篇:文化景观视野下广西三江侗族村寨保护与更新--以高友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