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2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诚信观与商业银行信贷诚信 | 第22-37页 |
2.1 马克思的诚信观是社会主义诚信观的源头活水 | 第22-30页 |
2.1.1 马克思诚信观的基本内容 | 第23-25页 |
2.1.2 马克思诚信观的特点 | 第25-30页 |
2.2 社会主义诚信观 | 第30-34页 |
2.2.1 社会主义诚信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31页 |
2.2.2 社会主义诚信观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2.2.3 弘扬社会主义诚信观的重要意义 | 第33-34页 |
2.3 社会主义诚信观与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 | 第34-37页 |
2.3.1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 第34-35页 |
2.3.2 用社会主义诚信观引领商业银行信贷诚信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的现状 | 第37-47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取得的进展 | 第37-39页 |
3.1.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发展历程 | 第37-39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的主要成效 | 第39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存在的问题 | 第39-44页 |
3.2.1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诚信意识淡薄 | 第40-41页 |
3.2.2 商业银行诚信要求和规范缺失 | 第41页 |
3.2.3 商业银行诚信激励机制滞后 | 第41-42页 |
3.2.4 河南省商业银行信贷诚信缺失案例 | 第42-44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诚信缺失的原因 | 第44-47页 |
3.3.1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45页 |
3.3.2 商业银行诚信体系建设的资源投入不足 | 第45-46页 |
3.3.3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 | 第46页 |
3.3.4 社会诚信体系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的主要途径 | 第47-59页 |
4.1 补好信贷诚信的精神之钙 | 第47-50页 |
4.1.1 提升信贷诚信的思想站位 | 第47-48页 |
4.1.2 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观 | 第48-50页 |
4.1.3 强化信贷培育的社会主义诚信观教育 | 第50页 |
4.2 织好信贷诚信的制度之网 | 第50-52页 |
4.2.1 积极完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控制度 | 第51页 |
4.2.2 强化商业银行信贷诚信的奖罚力度 | 第51-52页 |
4.3 铸造信贷诚信的监督之剑 | 第52-55页 |
4.3.1 创新商业银行信贷诚信专项巡视 | 第52-53页 |
4.3.2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内部监管 | 第53-54页 |
4.3.3 发挥大数据对商业银行信贷诚信的监管 | 第54-55页 |
4.4 打造信贷诚信的素质之师 | 第55-56页 |
4.4.1 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 第55页 |
4.4.2 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诚信法制教育 | 第55-56页 |
4.5 夯实信贷诚信的保障之基 | 第56-59页 |
4.5.1 加强领导对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的重视 | 第56-57页 |
4.5.2 加大对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的投入 | 第57-58页 |
4.5.3 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诚信培育的生态环境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