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膜及膜应用 | 第13-17页 |
1.1.1 引言 | 第13页 |
1.1.2 膜分离技术及其简介 | 第13-14页 |
1.1.3 膜分离过程的分类及特性 | 第14-16页 |
1.1.4 膜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 聚偏氟乙烯膜 | 第17-18页 |
1.2.1 简介 | 第17-18页 |
1.2.2 聚偏氟乙烯膜的应用 | 第18页 |
1.3 聚偏氟乙烯膜的改性 | 第18-23页 |
1.4 蛋白质对膜的改性 | 第23-24页 |
1.4.1 简介 | 第23页 |
1.4.2 蛋白质改性膜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胶原蛋白 | 第24-27页 |
1.5.1 简介 | 第24-25页 |
1.5.2 胶原蛋白的应用 | 第25-27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等离子体接枝对聚偏氟乙烯膜性能的研究 | 第29-48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3 聚合膜的改性方法 | 第30-31页 |
2.4 膜的性能评价和表征 | 第31-33页 |
2.4.1 膜水通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4.2 膜接触角的测定 | 第31-32页 |
2.4.3 胶原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2.4.4 膜接枝率的测定 | 第32页 |
2.4.5 膜的全反射红外光谱测定 | 第32-33页 |
2.4.6 膜表面染色观察 | 第33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3-47页 |
2.5.1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 第34-37页 |
2.5.2 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2.5.3 接枝温度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 第40-43页 |
2.5.4 胶原蛋白接枝浓度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2.5.5 接枝时间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6 表面染色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交联胶原蛋白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 | 第48-63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9-5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3.3 聚合膜的改性方法 | 第50页 |
3.4 膜的性能评价和表征 | 第50页 |
3.4.1 膜水通量的测定 | 第50页 |
3.4.2 膜接触角的测定 | 第50页 |
3.4.3 膜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50页 |
3.4.4 膜的染色 | 第50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3.5.1 戊二醛浓度对等离子体处理PVDF膜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3.5.2 戊二醛交联蛋白时间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3.5.3 戊二醛交联蛋白温度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3.5.4 表面染色 | 第58-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聚偏氟乙烯膜的pH响应及细胞培养 | 第63-75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4-6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4.3 PVDF膜的改性方法 | 第65-66页 |
4.4 膜的性能评价和表征 | 第66-68页 |
4.4.1 膜水通量的测定 | 第66页 |
4.4.2 去除率测定 | 第66页 |
4.4.3 BSA吸附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6-67页 |
4.4.4 膜对BSA的静态吸附测试 | 第67页 |
4.4.5 膜的形态结构 | 第67-68页 |
4.4.6 细胞培养 | 第68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4.5.1 PVDF平板膜的pH/水通量响应 | 第68-69页 |
4.5.2 PVDF平板膜的pH/去除率响应 | 第69-70页 |
4.5.3 pH值对BSA的静态吸附的影响 | 第70页 |
4.5.4 PVDF中空纤维膜接枝率测试 | 第70-71页 |
4.5.5 PVDF中空纤维膜的pH/水通量响应 | 第71页 |
4.5.6 膜的形态结构 | 第71-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情况 | 第83-84页 |
附录二: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