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图像增强与复原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水下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水下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水下图像增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水下图像复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水下图像增强理论分析 | 第17-3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水下图像成像系统 | 第17-22页 |
2.2.1 水的光学特性 | 第18-20页 |
2.2.2 水下成像模型 | 第20-22页 |
2.3 水下图像处理经典算法 | 第22-32页 |
2.3.1 Retinex图像增强算法 | 第23-26页 |
2.3.2 自动红通道水下图像复原算法 | 第26-30页 |
2.3.3 图像融合算法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水下图像颜色校正和纹理细节增强方法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自动白平衡算法 | 第33-36页 |
3.3 改进的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 第36-40页 |
3.4 水下图像对比度增强算法 | 第40-42页 |
3.5 水下图像纹理细节增强算法 | 第42-47页 |
3.5.1 分数阶微分的基本定义 | 第43-44页 |
3.5.2 构造分数阶掩膜算子 | 第44-46页 |
3.5.3 增强水下图像细节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引导融合的水下图像复原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基于引导融合的复原算法 | 第49-52页 |
4.2.1 引导滤波定义 | 第49-50页 |
4.2.2 引导融合复原 | 第50-52页 |
4.3 水下复原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52-55页 |
4.3.1 图像可见性测量 | 第52-53页 |
4.3.2 彩色信息熵 | 第53页 |
4.3.3 图像对比度 | 第53-54页 |
4.3.4 UCIQE指标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几种经典算法的实验结果比较 | 第56-58页 |
5.3 本文算法与自动红通道算法对比 | 第58-59页 |
5.4 本文算法与图像融合算法对比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