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2.1 光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 第13页 |
1.2.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2.3 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 石墨相氮化碳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1 g-C_3N_4 单体光催化剂简介 | 第14-15页 |
1.3.2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3.3 g-C_3N_4 基复合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BiOX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4.1 BiOX简介 | 第17页 |
1.4.2 BiOX的改性研究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2 材料表征方法 | 第22-25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3页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3页 |
2.2.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3页 |
2.2.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DRS) | 第23页 |
2.2.5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 | 第23-24页 |
2.2.6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4页 |
2.2.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 | 第24页 |
2.2.8 光致发光光谱(PL) | 第24页 |
2.2.9 光电流测试(PC) | 第24-25页 |
2.2.10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 | 第25页 |
2.3 光催化活性评估 | 第25-26页 |
2.3.1 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 | 第25-26页 |
2.3.2 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TC) | 第26页 |
2.4 电化学测试 | 第26-29页 |
第3章 g-C_3N_4/BiOBr_(0.2)I_(0.8)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RhB废水性能研究 | 第29-47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3.2.2 材料的合成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6页 |
3.3.1 样品的XRD表征 | 第31-32页 |
3.3.2 样品的FT-IR表征 | 第32-33页 |
3.3.3 样品的微观形貌表征 | 第33-36页 |
3.3.4 样品的XPS表征 | 第36-37页 |
3.3.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3.3.6 样品的光电性能分析 | 第38-40页 |
3.3.7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40-43页 |
3.3.8 活性物种的测定 | 第43-44页 |
3.3.9 样品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 第44-45页 |
3.3.10 样品的可见光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能带结构可调g-C_3N_4/BiOCl_xBr_(1-x)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废水性能研究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8页 |
4.2.2 样品的制备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4.3.1 光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49-50页 |
4.3.2 光催化剂的FT-IR分析 | 第50页 |
4.3.3 光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0-53页 |
4.3.4 光催化剂的XPS分析 | 第53页 |
4.3.5 光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53-55页 |
4.3.6 光催化剂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第55页 |
4.3.7 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55-58页 |
4.3.8 光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8页 |
4.3.9 光催化剂的循环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4.3.10 光催化剂的捕获实验分析 | 第59-60页 |
4.3.11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4.4 结论 | 第61-63页 |
第5章 K元素掺杂改性g-C_3N_4/BiOBr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3-75页 |
5.1 引言 | 第63-6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5.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64页 |
5.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64-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5.3.1 样品的XRD分析 | 第65页 |
5.3.2 样品的FT-IR分析 | 第65-66页 |
5.3.3 样品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66页 |
5.3.4 样品的UV-vis分析 | 第66-67页 |
5.3.5 样品的PL分析 | 第67-68页 |
5.3.6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68-70页 |
5.3.7 样品的电化学分析 | 第70页 |
5.3.8 样品的捕获实验分析 | 第70-71页 |
5.3.9 样品的循环性能分析 | 第71-72页 |
5.3.10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9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创新点 | 第76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