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证明责任类型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前言第8-16页
第1章 民事证明责任类型理论研究的反思第16-29页
    1.1 大陆法系民事证明责任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6-20页
        1.1.1 主观证明责任第16-18页
        1.1.2 客观证明责任第18-20页
        1.1.3 大陆法系民事证明责任类型化理论存在的问题第20页
    1.2 英美法系民事证明责任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第20-24页
        1.2.1 提供证据责任第21-22页
        1.2.2 说服责任第22-23页
        1.2.3 英美法系民事证明责任类型化理论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3 我国民事证明责任类型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24-29页
        1.3.1 双重含义说第24-25页
        1.3.2 三层含义说第25页
        1.3.3 四层含义说第25-26页
        1.3.4 我国民事证明责任类型化理论存在的问题第26-29页
第2章 民事证明责任类型的重构第29-55页
    2.1 民事证明责任三元结构第29-31页
    2.2 争点责任第31-37页
        2.2.1 争点责任的内涵第31-32页
        2.2.2 争点责任的适用条件第32-34页
        2.2.3 争点责任的规范展开第34-37页
    2.3 说服责任第37-46页
        2.3.1 说服责任的内涵第37-39页
        2.3.2 说服责任的适用条件第39-42页
        2.3.3 说服责任的规范展开第42-46页
    2.4 客观证明责任第46-55页
        2.4.1 客观证明责任的内涵第46-47页
        2.4.2 客观证明责任的适用条件第47-51页
        2.4.3 客观证明责任的规范展开第51-55页
第3章 民事证明责任实践的规范评价第55-66页
    3.1 争点责任实践的规范评价第55-59页
        3.1.1 对“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存在误解第55-57页
        3.1.2 对证明责任倒置问题存在误解第57-59页
    3.2 说服责任实践的规范评价第59-61页
    3.3 客观证明责任实践的规范评价第61-66页
        3.3.1 对客观证明责任判决过于谨慎第61-62页
        3.3.2 混淆主观证明责任与客观证明责任第62-63页
        3.3.3 未准确理解真伪不明的含义第63-64页
        3.3.4 滥用真伪不明的表述第64-66页
结论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权利保障视角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下一篇:论情理对当代司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