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两种组分的纤维素酶基因随机突变及紫外诱变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9页
前言第9-11页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页
 2.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9-10页
 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0页
 4.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纤维素酶的组成第11页
   ·β-葡萄糖苷酶的概述第11-14页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第12-14页
   ·中性内切葡聚糖酶的概述第14-16页
     ·中性内切葡聚糖酶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内切葡聚糖酶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5-16页
   ·酶的定向进化及其筛选方法第16-18页
     ·易错PCR第16-17页
     ·DNA 改组第17-18页
     ·酶分子定向进化的筛选策略第18页
   ·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8-21页
     ·紫外诱变第18-19页
     ·化学诱变第19-21页
第二章 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突变第21-34页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菌株及质粒第21页
     ·药品与酶第21页
     ·仪器设备第21-22页
     ·引物设计第22页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第22-23页
   ·实验方法第23-29页
     ·易错PCR 条件的探索第23-24页
     ·目的基因易错PCR 扩增第24页
     ·PCR 扩增产物的割胶回收第24-25页
     ·易错PCR 扩增产物的双酶切第25页
     ·表达载体pTRC99A 的双酶切第25页
     ·浓缩第25页
     ·连接第25-26页
     ·感受态细胞TOP10F’的制备与转化第26页
     ·质粒小量提取第26-27页
     ·阳性质粒的筛选第27页
     ·重组菌株的筛选第27页
     ·β-葡萄糖苷酶酶活测定第27-28页
     ·SDS-PAGE 蛋白电泳第28-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易错PCR 条件的摸索第29-30页
     ·目的基因易错PCR 扩增第30页
     ·目的基因 bgl1 和载体 pTRC99A 的双酶切第30-31页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阳性表达质粒的筛选第31-32页
     ·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第32页
     ·随机突变后重组菌蛋白的SDS-PAGE 电泳第32页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β-葡萄糖苷酶基因工程菌的紫外诱变第34-58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菌株及质粒第34页
     ·实验药品第34页
     ·仪器设备第34页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第34-35页
   ·实验方法第35-42页
     ·出发菌株的确立第35页
     ·紫外诱变第35-37页
     ·紫外诱变后菌株的筛选第37页
     ·诱变后酵母突变株的传代稳定性实验第37-38页
     ·诱变前后酵母酶学性质的对比第38页
     ·酵母突变株 GS115-bgl1-9 产酶条件的优化第38-39页
     ·酵母突变株 GS115-bgl1-9 产酶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第39-41页
     ·β-葡萄糖苷酶活力测定方法第41页
     ·Coomassie blue 法测定蛋白含量第41-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57页
     ·紫外诱变出发菌株的确立第42-43页
     ·紫外诱变第43-44页
     ·紫外诱变后菌株的筛选第44-46页
     ·紫外诱变后酵母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实验第46-47页
     ·诱变前后酵母酶学性质的对比第47-51页
     ·酵母突变株 GS115-bgl1-9 产酶条件的优化第51-55页
     ·突变株 GS115-bgl1-9 产酶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第55-57页
   ·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嗜热液化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突变第58-72页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菌株及质粒第58页
     ·药品与酶第58页
     ·引物设计第58页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第58-59页
   ·试验方法第59-63页
     ·不同载体及不同宿主对内切葡聚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第59-60页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易错PCR第60页
     ·琼脂糖凝胶核酸电泳及目的片段的割胶回收第60页
     ·PCR 产物的双酶切第60页
     ·表达载体pTRC99A 的双酶切第60-61页
     ·表达质粒构建第61页
     ·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株第61页
     ·刚果红平板法筛选第61页
     ·复筛第61页
     ·内切葡聚糖酶活力测定第61-63页
     ·突变菌株酶学性质的研究第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71页
     ·不同载体及不同宿主对内切葡聚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3-65页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易错PCR第65页
     ·目的基因和载体pTRC99A 的双酶切第65页
     ·表达质粒构建第65页
     ·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株第65-66页
     ·刚果红平板法筛选第66页
     ·随机突变测序结果分析第66-69页
     ·突变菌株的酶学性质研究第69-71页
   ·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第72-74页
   ·结论第72页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详细摘要第80-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市公园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β-葡萄糖苷酶的回收与固定化及在纤维素酶水解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