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2.1 箱梁理论研究现状与裂缝分析 | 第10-12页 |
1.2.2 现有基于结构动力特性的应变模态理论 | 第12-14页 |
1.2.3 现有结构静力损伤识别技术 | 第14-15页 |
1.2.4 现有预应力混凝土徐变理论及监测方法 | 第15-17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于箱梁长期静态应变监测数据的损伤定位 | 第20-37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徐变应变的分离方法 | 第20-27页 |
2.2.1 混凝土总应变组成 | 第20-21页 |
2.2.2 徐变应变的分离流程 | 第21页 |
2.2.3 预应力箱梁腹板平截面假定适用范围探究 | 第21-24页 |
2.2.4 箱梁徐变应变的分离原理 | 第24-27页 |
2.3 基于长期静态监测数据的箱梁损伤定位 | 第27-36页 |
2.3.1 无基准静态损伤识别理论推广 | 第27-29页 |
2.3.2 基于箱梁长期静态应变的损伤识别理论 | 第29-30页 |
2.3.3 基于箱梁长期静态长标距应变监测数据的损伤识别理论 | 第30-32页 |
2.3.4 有限元模拟 | 第32-34页 |
2.3.5 鲁棒性分析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分布式长标距应变模态的混凝土箱梁动态损伤识别方法 | 第37-50页 |
3.1 理论背景 | 第37-41页 |
3.1.1 应变模态获取方法介绍 | 第37-39页 |
3.1.2 中性轴高度系数 | 第39-41页 |
3.2 箱梁宏应变模态损伤识别方法 | 第41-43页 |
3.2.1 箱梁低阶弯曲模态下的平截面假定验证 | 第41-42页 |
3.2.2 基于箱梁宏应变模态理论的损伤判别指标 | 第42-43页 |
3.3 有限元模拟 | 第43-48页 |
3.3.1 箱梁模型 | 第43-44页 |
3.3.2 基于长标距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模拟 | 第44-46页 |
3.3.3 基于中性轴高度的损伤识别方法模拟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预应力箱梁模型试验 | 第50-68页 |
4.1 静态损伤识别试验目的与意义 | 第50页 |
4.2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模型概况 | 第50-57页 |
4.2.1 构件设计 | 第50-52页 |
4.2.2 材性试验 | 第52-53页 |
4.2.3 传感器测点布置 | 第53-54页 |
4.2.4 预应力张拉 | 第54-55页 |
4.2.5 竖向加载 | 第55-57页 |
4.2.6 数据采集 | 第57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63页 |
4.3.1 箱梁腹板平截面假定验证 | 第58-59页 |
4.3.2 徐变应变发展趋势分析 | 第59-60页 |
4.3.3 静态损伤判别指标计算与分析 | 第60-63页 |
4.4 动态损伤识别试验 | 第63-66页 |
4.4.1 试验概况 | 第63-64页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5.2 课题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