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53页 |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第13-21页 |
·DNA电化学杂交生物传感器 | 第13-15页 |
·简介 | 第13-15页 |
·DNA探针的固定方法 | 第15页 |
·DNA电化学损伤生物传感器 | 第15-21页 |
·简介 | 第15页 |
·常见的DNA损伤物质 | 第15-20页 |
·常见的DNA保护剂 | 第20-21页 |
·DNA损伤的电化学检测 | 第21页 |
·常见的纳米材料 | 第21-29页 |
·金属纳米材料 | 第21-23页 |
·碳纳米管 | 第23-25页 |
·半导体量子点 | 第25-26页 |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 第26-27页 |
·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 | 第27-28页 |
·复合纳米材料 | 第28-29页 |
·纳米材料的组装方法 | 第29-36页 |
·物理或化学吸附法 | 第29-30页 |
·自组装膜法 | 第30-32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32-33页 |
·电化学沉积法 | 第33页 |
·电化学聚合法 | 第33-36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3页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铈-单壁碳纳米管-离子液体复合膜电极的制备及PEPCase基因和NOS基因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53-70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4-55页 |
·CeO_2-SWNTs-BMIMPF_6/GCE电极的制备 | 第55页 |
·DNA探针的固定与杂交 | 第55-56页 |
·电化学测定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CeO_2粉体和CeO_2-SWNTs-BMIMPF_6复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56页 |
·不同膜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第56-59页 |
·DNA固定和杂交的电化学表征 | 第59-60页 |
·探针修饰电极稳定性的研究 | 第60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0-61页 |
·DNA杂交识别的选择性 | 第61-62页 |
·PEPCase基因片段检测的灵敏度 | 第62-63页 |
·NOS基因PCR扩增产物样品的检测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第三章 Fe_2O_3微球/SPAN纳米纤维膜修饰碳离子液体电极的制备及在DNA杂交检测中的应用 | 第70-86页 |
·实验部分 | 第71-7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1-72页 |
·CILE和Fe_2O_3/SPAN/CILE电极的制备 | 第72页 |
·DNA的固定和杂交 | 第72页 |
·电化学测定 | 第72-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80页 |
·SPAN纳米纤维和Fe_2O_3微球的SEM表征 | 第73-74页 |
·电极修饰过程的循环伏安(CV)表征 | 第74-76页 |
·电极修饰过程的电化学阻抗(EIS)表征 | 第76-77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7-78页 |
·DNA杂交识别的选择性 | 第78-79页 |
·PEPCase基因目标序列的定量分析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第四章 基于聚黄尿酸/Fe_2O_3纳米界面自身信号的DNA电化学交流阻抗传感 | 第86-111页 |
·实验部分 | 第88-9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8页 |
·CPE和Fe_2O_3/CPE电极的制备 | 第88-89页 |
·黄尿酸(Xa)的电聚合 | 第89页 |
·探针DNA的固定和杂交 | 第89-90页 |
·电化学检测 | 第90-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5页 |
·黄尿酸在Fe_2O_3/CPE电极表面的电聚合 | 第91-97页 |
·循环伏安法(CV) | 第91-93页 |
·脉冲恒电位法(PPM) | 第93-95页 |
·恒电流沉积法(GD)和恒电位沉积法(PD) | 第95-97页 |
·PXa/Fe_2O_3复合膜的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97-98页 |
·ssDNA/PXa/Fe_2O_3/CPE的红外光谱(IR)表征 | 第98-99页 |
·PXa/Fe_2O_3膜的电化学表征 | 第99-101页 |
·纳米Fe_2O_3存在形式和用量对制备PXa/Fe_2O_3膜的影响 | 第101页 |
·探针DNA在PXa/Fe_2O_3上固定及杂交的CV和EIS表征 | 第101-104页 |
·定量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目标序列 | 第104页 |
·DNA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和再生性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第五章 二氧化钛纳米立方/聚氨基苯磺酸纳米纤维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于DNA氧化性损伤检测的研究 | 第111-123页 |
·实验部分 | 第112-11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12页 |
·dsDNA/TiO_2/PABSA/GCE的制备和dsDNA的光氧化损伤 | 第112页 |
·电化学测定 | 第112-11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8页 |
·PABSA纳米纤维和纳米TiO_2的SEM和TEM表征 | 第113页 |
·电极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 第113-116页 |
·循环伏安法(CV)研究 | 第114-115页 |
·电化学阻抗法(EIS)研究 | 第115-116页 |
·纳米TiO_2对DNA氧化性损伤的研究 | 第116-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第六章 V_20_5纳米带/HCl/H_2O_2体系在DNA损伤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23-136页 |
·实验部分 | 第12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24页 |
·(PDDA/dsDNA)_3膜电极的制备及DNA的损伤 | 第124页 |
·电化学测定 | 第1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1页 |
·纳米V_20_5的SEM表征 | 第124-125页 |
·DNA损伤的电化学检测 | 第125-131页 |
·以Ru(bpy)_3~(2+)为探针 | 第125-129页 |
·以Co(phen)_3~(3+)为探针 | 第129-131页 |
·DNA损伤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结论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9-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