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 鲤疱疹病毒II型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1 病毒学 | 第16-17页 |
1.1.1 CyHV-2的生物学特征 | 第16页 |
1.1.2 CyHV-2的基因组 | 第16-17页 |
1.2 CyHV-2的流行特点 | 第17-18页 |
1.2.1 国内外流行情况 | 第17页 |
1.2.2 传播途径 | 第17-18页 |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 第18页 |
1.4 CyHV-2的诊断方法 | 第18-21页 |
1.4.1 CyHV-2细胞培养分离技术 | 第18-19页 |
1.4.2 电镜诊断技术 | 第19页 |
1.4.3 分子诊断技术 | 第19-21页 |
1.5 诊断和防治 | 第21-22页 |
1.5.1 免疫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5.2 疫苗与防治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6 小结 | 第22页 |
2 疱症病毒miRNA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2.1 病毒miRNA的发现和鉴定 | 第23-24页 |
2.2 疱疹病毒miRNA的功能 | 第24-29页 |
2.2.1 疱疹病毒miRNA影响病毒的裂解/潜伏状态 | 第25-26页 |
2.2.2 疱疹病毒miRNA影响细胞凋亡及细胞分化 | 第26-27页 |
2.2.3 疱疹病毒miRNA影响肿瘤发生 | 第27-28页 |
2.2.4 疱疹病毒miRNA影响免疫反应 | 第28-29页 |
2.3 疱症病毒miRNA研究进展小结 | 第29页 |
3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3.1 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 | 第29-30页 |
3.1.1 线粒体通路 | 第29-30页 |
3.1.2 死亡受体通路 | 第30页 |
3.1.3 内质网通路 | 第30页 |
3.2 细胞凋亡相关的调控因子 | 第30-31页 |
3.2.1 Caspase家族 | 第30-31页 |
3.2.2 Bcl-2家族 | 第31页 |
3.2.3 ROS | 第31页 |
3.3 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 | 第31-34页 |
3.3.1 细胞凋亡是细胞对病毒的一种防御机制 | 第32页 |
3.3.2 病毒诱导细胞凋亡 | 第32页 |
3.3.3 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异育银鲫尾鳍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对CyHV-2的敏感性研究 | 第34-5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2.1.1 异育银鲫 | 第34-35页 |
2.1.2 病毒 | 第35页 |
2.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35页 |
2.1.4 仪器和设备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2.2.1 原代及传代培养 | 第35-36页 |
2.2.2 最适培养温度的确定 | 第36页 |
2.2.3 细胞系物种来源鉴定 | 第36-37页 |
2.2.4 核型分析 | 第37页 |
2.2.5 CyHV-2病毒的分离 | 第37-38页 |
2.2.6 CyHV-2的鉴定与滴度分析 | 第38页 |
2.2.7 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Blot检测CyHV-2感染的GiCF细胞 | 第38-39页 |
2.2.8 CyHV-2诱导GiCF细胞发生凋亡 | 第39页 |
2.2.9 统计学分析 | 第3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9-47页 |
2.3.1 GiCF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 | 第40页 |
2.3.2 不同培养温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3 细胞系物种来源鉴定 | 第41-42页 |
2.3.4 细胞核型分析 | 第42页 |
2.3.5 CyHV-2病毒的分离 | 第42-43页 |
2.3.6 CyHV-2的鉴定及滴度检测 | 第43-44页 |
2.3.7 CyHV-2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 第44-45页 |
2.3.8 CyHV-2诱导GiCF细胞发生凋亡 | 第45-47页 |
2.4 讨论 | 第47-49页 |
2.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CyHV-2感染异育银鲫mRNA转录组和小RNA转录组研究 | 第51-6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3.1.1 异育银鲫 | 第52页 |
3.1.2 病毒 | 第52页 |
3.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52页 |
3.1.4 仪器和设备 | 第5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2-59页 |
3.2.1 攻毒实验 | 第52页 |
3.2.2 样品采集 | 第52-53页 |
3.2.3 总RNA的提取 | 第53页 |
3.2.4 总RNA质量监控 | 第53页 |
3.2.5 mRNA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 第53-55页 |
3.2.6 smallRNA高通量测序 | 第55-56页 |
3.2.7 miRNA目标基因的预测 | 第56-57页 |
3.2.8 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7-59页 |
3.2.9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3.3 结果 | 第59-66页 |
3.3.1 总RNA质量检测 | 第59-60页 |
3.3.2 转录组组装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3.3.3 小RNA测序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3.3.4 miRNA长度分布及表达量分析 | 第62-63页 |
3.3.5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第63-66页 |
3.3.6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富集分析 | 第66页 |
3.4 讨论 | 第66-68页 |
3.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CyHV-2编码miRNA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 第69-8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4.1.1 异育银鲫 | 第69页 |
4.1.2 病毒 | 第69页 |
4.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69-70页 |
4.1.4 仪器和设备 | 第70页 |
4.2 方法 | 第70-76页 |
4.2.1 CyHV-2编码miRNA的分析 | 第70页 |
4.2.2 Stem-loopRT-qPCR法验证CyHV-2编码的miRNA | 第70-71页 |
4.2.3 Northernblot验证CyHV-2编码的miRNA | 第71页 |
4.2.4 CyHV-2感染过程病毒拷贝数定量检测 | 第71-72页 |
4.2.5 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72-73页 |
4.2.6 CyHV-2编码miRNA靶基因预测及富集分析 | 第73-74页 |
4.2.7 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 | 第74-75页 |
4.2.8 突变质粒的构建 | 第75页 |
4.2.9 Hela细胞的培养 | 第75页 |
4.2.10 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NA的靶基因 | 第75-76页 |
4.3 结果 | 第76-85页 |
4.3.1 CyHV-2感染异育银鲫过程中smallRNA测序及分析 | 第76-78页 |
4.3.2 CyHV-2编码miRNA的验证 | 第78-80页 |
4.3.3 CyHV-2感染后肾脏中的病毒拷贝数和差异表达基因的检测 | 第80-81页 |
4.3.4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富集分析 | 第81-82页 |
4.3.5 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NA的靶基因 | 第82-85页 |
4.4 讨论 | 第85-86页 |
4.5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miR-C12通过下调caspase8的表达抑制CyHV-2诱导的细胞凋亡 | 第88-105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5.1.1 异育银鲫 | 第88页 |
5.1.2 病毒 | 第88页 |
5.1.3 试剂耗材 | 第88-89页 |
5.1.4 仪器设备 | 第89页 |
5.2 方法 | 第89-93页 |
5.2.1 过表达miRNA对CyHV-2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89页 |
5.2.2 miR-C12靶基因的预测及验证 | 第89-91页 |
5.2.3 siRNA抑制caspase8对CyHV-2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1-92页 |
5.2.4 Z-IETD-FMK抑制caspase8对CyHV-2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2页 |
5.2.5 miR-C12抑制caspase8对CyHV-2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2-93页 |
5.2.6 miR-C12抑制CyHV-2诱导的凋亡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93页 |
5.3 结果 | 第93-103页 |
5.3.1 过表达miR-C12抑制CyHV-2诱导细胞凋亡 | 第93-94页 |
5.3.2 miR-C12靶基因的预测及验证 | 第94-95页 |
5.3.3 病毒感染对miR-C12和caspase8表达的影响 | 第95-98页 |
5.3.4 siRNA敲降caspase8抑制CyHV-2诱导的细胞凋亡 | 第98页 |
5.3.5 Z-IETD-FMK抑制caspase8降低CyHV-2诱导的细胞凋亡 | 第98-99页 |
5.3.6 miR-C12通过降低caspase8的表达抑制CyHV-2诱导的凋亡 | 第99-101页 |
5.3.7 miR-C12抑制CyHV-2诱导的凋亡促进病毒复制 | 第101-103页 |
5.4 讨论 | 第103-104页 |
5.5 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1页 |
附录 | 第121-122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