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化学联酶法脂肪酸甲酯环氧化过程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前言第10-11页
    1.2 脂肪酸甲酯第11-12页
        1.2.1 脂肪酸甲酯简介第11页
        1.2.2 脂肪酸甲酯的应用第11-12页
    1.3 环氧脂肪酸甲酯的应用第12-13页
    1.4 环氧脂肪酸甲酯工艺研究进展第13-15页
        1.4.1 杂多酸催化法第13-14页
        1.4.2 离子液体催化法第14页
        1.4.3 分子筛催化法第14页
        1.4.4 酶催化法第14-15页
        1.4.5 其他催化法第15页
    1.5 环氧脂肪酸甲酯动力学研究进展第15页
    1.6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第15-18页
第2章 环氧脂肪酸甲酯酶法工艺研究第18-30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脂肪酶催化环氧化反应机理第18-19页
    2.3 Novozyme 435酶催化环氧化研究进展第19-21页
    2.4 实验步骤第21页
    2.5 产品的分析测定及计算第21-29页
        2.5.1 红外光谱表征第21-22页
        2.5.2 气质联用表征第22-25页
        2.5.3 环氧值的测定第25-27页
        2.5.4 碘值的测定第27-28页
        2.5.5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2.5.6 相关的计算第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酶法催化环氧化的响应曲面法优化第30-46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0-31页
        3.2.1 实验试剂第30-31页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1页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3.3.1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第31-32页
        3.3.2 甲苯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32-34页
        3.3.3 脂肪酶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34页
        3.3.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34-35页
        3.3.5 不同氧载体对反应的影响第35-37页
        3.3.6 硬脂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37页
        3.3.7 过氧化氢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37-39页
        3.3.8 过氧化氢加入方式对反应的影响第39页
        3.3.9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39-40页
    3.4 响应曲面实验优化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3.4.1 响应面因素及水平的选取第40页
        3.4.2 响应面实验安排及结果第40-41页
        3.4.3 响应曲面法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3.4.4 优化结果验证第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环氧脂肪酸甲酯甲酸法工艺研究第46-60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50页
        4.2.1 主要试剂及规格第46页
        4.2.2 主要仪器及规格第46页
        4.2.3 工艺条件及操作步骤的选择第46-49页
        4.2.4 甲酸分配系数的测定第49页
        4.2.5 过氧甲酸分配系数的测定第49-50页
        4.2.6 过氧化氢分配系数的测定第50页
    4.3 实验产品的分析测定及计算第50-52页
        4.3.1 环氧值的测定第50页
        4.3.2 碘值的测定第50页
        4.3.3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第50页
        4.3.4 过氧甲酸含量的测定第50-5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2-58页
        4.4.1 实验结果第52-55页
        4.4.2 甲酸分配系数第55-56页
        4.4.3 过氧甲酸分配系数第56-57页
        4.4.4 过氧化氢分配系数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甲酸法催化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动力学研究第60-68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双相模型的建立第60-64页
        5.2.1 两相体系分析第60-61页
        5.2.2 过氧酸的形成及催化氧化机理第61-62页
        5.2.3 酸催化环氧键开环机理第62页
        5.2.4 模型假设第62-63页
        5.2.5 公式推导第63-6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4-67页
    5.4 模型预测第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第68-70页
附录第70-72页
    附录A 符号说明第70页
    上标、下标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CM-41逐层负载ZrO2及杂多酸(盐)催化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
下一篇:Cu(OAc)2·H2O或Cs2CO3促进炔丙醇β-碳消除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