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论文

基于场所营造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4-18页
        1.1.1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14-15页
        1.1.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第15-17页
        1.1.3 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的发展现状第17-18页
    1.2 相关概念第18-20页
        1.2.1 相关概念解析第18-19页
        1.2.2 相关类型界定第19-20页
    1.3 我国游客中心发展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第20-22页
        1.3.1 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冲击第20-21页
        1.3.2 建筑形态和设计理念陈旧第21页
        1.3.3 规划模式及功能设施的缺陷第21-22页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1.4.1 研究的目的第22页
        1.4.2 研究的意义第22-24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4-26页
        1.5.1 研究内容第24页
        1.5.2 研究方法第24-26页
第2章 游客中心建筑及场所营造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6-37页
    2.1 旅游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第26-28页
        2.1.1 风景区规划第26-27页
        2.1.2 旅游规划理论第27-28页
        2.1.3 旅游环境容量第28页
    2.2 游客中心的产生与特征第28-31页
        2.2.1 游客中心的起源第28-29页
        2.2.2 游客中心的产生第29页
        2.2.3 游客中心的特征第29-31页
    2.3 场所概念解析第31-34页
        2.3.1 场所研究的由来第31-32页
        2.3.2 场所的定义第32-33页
        2.3.3 场所和空间第33-34页
    2.4 场所理论第34-37页
        2.4.1 建筑现象学理论第34-36页
        2.4.2 场所精神第36-37页
第3章 游客中心建筑的规划布局与设计研究第37-64页
    3.1 游客中心建筑的选址研究第37-42页
        3.1.1 影响因素第37-38页
        3.1.2 选址方法第38-40页
        3.1.3 选址分类第40-42页
    3.2 游客中心建筑的规划布局原则第42-48页
        3.2.1 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第42-44页
        3.2.2 塑造旅游场所的体验空间第44-45页
        3.2.3 整合原有的建筑环境第45-46页
        3.2.4 协调复杂的现状环境第46-48页
    3.3 游客中心建筑的空间形态研究第48-64页
        3.3.1 外部空间处理第49-51页
        3.3.2 建筑的形体表现第51-52页
        3.3.3 空间的组织结构第52-57页
        3.3.4 界面处理第57-60页
        3.3.5 肌理设计第60-64页
第4章 游客中心建筑的场所营造策略探索第64-75页
    4.1 游客中心建筑的场所空间塑造第64-69页
        4.1.1 控制“形势”第64-65页
        4.1.2 结合地形第65-66页
        4.1.3 消减体量第66-68页
        4.1.4 溶解界面第68-69页
    4.2 游客中心建筑的场所特性表达第69-75页
        4.2.1 适应场所气候第69-70页
        4.2.2 选择场所材料第70-72页
        4.2.3 传承传统工艺第72-73页
        4.2.4 “异化”传统形式第73-75页
第5章 项目实践——湘潭市旅游服务信息中心第75-85页
    5.1 总设计说明第75-77页
        5.1.1 项目概况第75页
        5.1.2 建设条件第75-77页
    5.2 总平面设计第77-81页
        5.2.1 场地概述第77-78页
        5.2.2 总平面布置第78-79页
        5.2.3 竖向设计第79页
        5.2.4 场地交通组织第79-80页
        5.2.5 绿化设计第80-81页
    5.3 建筑设计第81-85页
        5.3.1 设计理念第81-82页
        5.3.2 功能布局第82页
        5.3.3 造型及立面设计第82页
        5.3.4 剖面设计第82-83页
        5.3.5 重点空间设计第83页
        5.3.6 建筑内交通组织第83-85页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第90-91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祁县古城民居类历史建筑研究
下一篇:梅山地区民居的低技术生态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