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论文选题 | 第17-18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2.3 祁县古城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2-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祁县古城概况 | 第26-36页 |
2.1 祁县古城地理及历史 | 第26-28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2.1.2 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2.2 祁县商业文化概况 | 第28-31页 |
2.2.1 山西晋商文化 | 第28-29页 |
2.2.2 祁县晋商文化 | 第29-31页 |
2.3 祁县民俗文化 | 第31-33页 |
2.3.1 风俗习惯 | 第31页 |
2.3.2 戏曲文化 | 第31-32页 |
2.3.3 武术文化 | 第32-33页 |
2.4 城内历史公建概况 | 第33-36页 |
第3章 祁县古民居的庭院组合 | 第36-57页 |
3.1 单轴线平面布局 | 第36-44页 |
3.1.1 单轴线一进布局 | 第36-40页 |
3.1.2 单轴线多进布局 | 第40-44页 |
3.2 多轴线甬道式平面布局 | 第44-57页 |
3.2.1 并联式宅院 | 第45-48页 |
3.2.2 鱼骨式宅院 | 第48-50页 |
3.2.3 品字式宅院 | 第50-52页 |
3.2.4 川字式宅院 | 第52-54页 |
3.2.5 拐角甬道式宅院 | 第54-57页 |
第4章 祁县古民居的建筑特点 | 第57-84页 |
4.1 大门 | 第57-59页 |
4.1.1 拱洞式 | 第57-58页 |
4.1.2 门楼式 | 第58页 |
4.1.3 城门式 | 第58-59页 |
4.2 正房 | 第59-68页 |
4.2.1 开间 | 第59页 |
4.2.2 屋顶 | 第59-60页 |
4.2.3 立面 | 第60-68页 |
4.3 厢房 | 第68-69页 |
4.3.1 开间进深 | 第68-69页 |
4.3.2 立面造型 | 第69页 |
4.4 倒座 | 第69-70页 |
4.5 牌楼 | 第70-71页 |
4.5.1 单间式牌楼 | 第70-71页 |
4.5.2 三间式牌楼 | 第71页 |
4.6 过厅 | 第71-73页 |
4.6.1 侧门过厅 | 第71-72页 |
4.6.2 正面开窗倒座过厅 | 第72-73页 |
4.6.3 正面无窗倒座过厅 | 第73页 |
4.7 院墙 | 第73-75页 |
4.7.1 围院式院墙 | 第74页 |
4.7.2 露脊式院墙 | 第74-75页 |
4.8 影壁墙 | 第75-77页 |
4.8.1 作用 | 第75-76页 |
4.8.2 位置 | 第76页 |
4.8.3 造型做法 | 第76-77页 |
4.9 甬道 | 第77-79页 |
4.9.1 作用 | 第77-78页 |
4.9.2 类型 | 第78-79页 |
4.10 家庙 | 第79-80页 |
4.10.1 活动使用 | 第79页 |
4.10.2 位置布局 | 第79-80页 |
4.10.3 造型特色 | 第80页 |
4.11 与南方传统民居的联系 | 第80-84页 |
4.11.1 门楼与翼角 | 第81-82页 |
4.11.2 正房与吞口 | 第82页 |
4.11.3 装饰与细部 | 第82-84页 |
第5章 祁县古民居的结构与构造 | 第84-99页 |
5.1 建筑用材 | 第84-87页 |
5.1.1 木材 | 第84页 |
5.1.2 石材 | 第84-85页 |
5.1.3 砖瓦 | 第85-86页 |
5.1.4 土灰 | 第86-87页 |
5.1.5 其他材料 | 第87页 |
5.2 建筑匠作 | 第87-96页 |
5.2.1 基础、台基、地面、柱础 | 第87-89页 |
5.2.2 主体构架 | 第89-94页 |
5.2.3 屋面 | 第94-95页 |
5.2.4 墙体 | 第95-96页 |
5.3 辅助措施 | 第96-98页 |
5.3.1 防火 | 第96页 |
5.3.2 排水 | 第96-97页 |
5.3.3 取暖 | 第97-98页 |
5.3.4 通风 | 第98页 |
5.3.5 防腐 | 第98页 |
5.4 建造过程 | 第98-99页 |
第6章 祁县古民居的装饰特点 | 第99-120页 |
6.1 装饰图案与寓意 | 第99-106页 |
6.1.1 寓意多子的葡萄、莲花和石榴 | 第99-100页 |
6.1.2 寓意福寿的寿星、龟、鹿、蝙蝠、鹤、寿桃 | 第100-101页 |
6.1.3 寓意吉祥的道八仙、四狮、三星 | 第101-102页 |
6.1.4 寓意财富的白菜、牡丹、聚宝盆 | 第102-103页 |
6.1.5 寓意喜庆的喜鹊、喜字 | 第103-104页 |
6.1.6 表达主人爱好的装饰图案 | 第104-105页 |
6.1.7 现代的装饰与反思 | 第105-106页 |
6.2 门饰 | 第106-111页 |
6.2.1 金属门饰 | 第106-108页 |
6.2.2 木雕门饰 | 第108-109页 |
6.2.3 石雕门饰 | 第109页 |
6.2.4 砖雕门饰 | 第109-111页 |
6.3 墀头装饰 | 第111-114页 |
6.4 屋面装饰 | 第114页 |
6.5 窗洞装饰 | 第114-117页 |
6.5.1 窗洞形状 | 第114-116页 |
6.5.2 窗棂装饰 | 第116-117页 |
6.6 其他装饰 | 第117-120页 |
6.6.1 彩画装饰 | 第117-118页 |
6.6.2 吊顶装饰 | 第118-119页 |
6.6.3 壁龛装饰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125-126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