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中国大豆的需求与生产现状 | 第11页 |
1.2 丛枝菌根(AM)真菌简介 | 第11-12页 |
1.2.1 菌根概述 | 第11页 |
1.2.2 丛枝菌根的生态学意义 | 第11-12页 |
1.2.3 AM真菌在根际土壤环境中的作用 | 第12页 |
1.3 AM真菌改善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连作障碍的产生原因 | 第12-13页 |
1.3.2 大豆连作障碍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3 大豆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 第14页 |
1.3.4 AM真菌对大豆连作障碍拮抗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4-15页 |
1.4.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简介 | 第14-15页 |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基因表达量方面的应用 | 第1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1 本项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5.2 本项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23页 |
2.1.1 试验样地 | 第18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3 供试菌株及质粒载体 | 第18-20页 |
2.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21页 |
2.1.5 培养基及试剂盒 | 第21-22页 |
2.1.6 试验所需PCR引物 | 第22页 |
2.1.7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4-35页 |
2.3.1 尖孢镰刀菌菌种的活化 | 第24页 |
2.3.2 尖孢镰刀菌菌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3 盆栽大豆的播种 | 第25页 |
2.3.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5页 |
2.3.5 根样及根际土壤样品中DNA的提取 | 第25-27页 |
2.3.6 摩西柄囊霉、尖孢镰刀菌侵染情况检测 | 第27-30页 |
2.3.7 PCR产物纯化回收 | 第30-31页 |
2.3.8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的建立 | 第31-35页 |
2.4 实时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60页 |
3.1 尖孢镰刀菌菌剂的制备 | 第36-37页 |
3.1.1 菌种的活化 | 第36-37页 |
3.1.2 菌剂的制备 | 第37页 |
3.2 DNA样品提取 | 第37-38页 |
3.3 侵染情况检测 | 第38-43页 |
3.3.1 摩西柄囊霉侵染情况检测 | 第38-40页 |
3.3.2 尖孢镰刀菌侵染情况检测 | 第40-43页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3-46页 |
3.4.1 标准曲线的确定 | 第43-46页 |
3.4.2 目的基因含量的检测 | 第46页 |
3.5 摩西柄囊霉和尖孢镰刀菌关系定量分析 | 第46-59页 |
3.5.1 同一大豆品种不同处理间尖孢镰刀菌DNA含量定量分析 | 第46-50页 |
3.5.2 同一大豆品种不同时期尖孢镰刀菌DNA含量定量分析 | 第50-55页 |
3.5.3 不同大豆品种不同处理间尖孢镰刀菌DNA含量定量分析 | 第55-57页 |
3.5.4 同一大豆品种不同时期摩西柄囊霉DNA含量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57-59页 |
3.6 摩西柄囊霉与尖孢镰刀菌关系 | 第59-6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0-66页 |
4.1 课题背景 | 第60页 |
4.2 盆栽试验可靠性问题的探讨 | 第60-61页 |
4.3 接种摩西柄囊霉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 大豆品种对摩西柄囊霉和尖孢镰刀菌拮抗作用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 基因组提取对后续试验的影响 | 第63页 |
4.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 第63-6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