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漫川关古镇传统建筑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论文的选题 | 第16-18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课题既往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1.2.1 国外古镇研究与保护 | 第18页 |
1.2.2 国内古镇研究与保护 | 第18-19页 |
1.2.3 漫川关古镇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1-2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漫川关古镇的概况 | 第25-39页 |
2.1 古镇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 第25-2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2.1.2 自然环境 | 第26-27页 |
2.1.3 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2.2 古镇的形成与演变 | 第28-33页 |
2.2.1 形成与发展期 | 第29-30页 |
2.2.2 兴盛期 | 第30-31页 |
2.2.3 衰败期 | 第31-32页 |
2.2.4 复兴期 | 第32-33页 |
2.3 古镇的文化与民俗 | 第33-39页 |
2.3.1 物质文化 | 第33-34页 |
2.3.2 宗教信仰 | 第34-35页 |
2.3.3 民俗文化 | 第35-36页 |
2.3.4 戏曲及方言 | 第36-37页 |
2.3.5 红色文化 | 第37-39页 |
第3章 漫川关古镇的空间格局与街巷空间 | 第39-52页 |
3.1 古镇的选址 | 第39-41页 |
3.1.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39-40页 |
3.1.2 风水观 | 第40-41页 |
3.2 古镇的空间格局 | 第41-43页 |
3.2.1 空间格局的特点 | 第41-42页 |
3.2.2 空间格局的演变 | 第42-43页 |
3.3 古镇的街巷分析 | 第43-52页 |
3.3.1 街巷的构成要素 | 第43-45页 |
3.3.2 街巷的形态分析 | 第45-47页 |
3.3.3 街巷的功能 | 第47-49页 |
3.3.4 街巷的界面 | 第49-52页 |
第4章 漫川关古镇的传统建筑特点 | 第52-78页 |
4.1 建筑类型 | 第52-55页 |
4.1.1 公共建筑 | 第52-54页 |
4.1.2 商业与工坊建筑 | 第54-55页 |
4.1.3 居住建筑 | 第55页 |
4.2 建筑特点 | 第55-64页 |
4.2.1 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特点 | 第55-57页 |
4.2.2 立面造型及构造特点 | 第57-62页 |
4.2.3 装饰特点 | 第62-64页 |
4.3 建筑特点的成因分析 | 第64-68页 |
4.3.1 水陆交通 | 第65-66页 |
4.3.2 经济交流 | 第66-67页 |
4.3.3 大量移民 | 第67-68页 |
4.4 典型建筑实例解析 | 第68-78页 |
4.4.1 黄家大院 | 第68-71页 |
4.4.2 吴家大院 | 第71-73页 |
4.4.3 骡帮会馆 | 第73-76页 |
4.4.4 北会馆 | 第76-78页 |
第5章 漫川关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78-91页 |
5.1 古镇保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8-81页 |
5.1.1 古镇历史面貌的破坏 | 第78-79页 |
5.1.2 古建筑的损坏 | 第79-80页 |
5.1.3 非物质文化的消失 | 第80页 |
5.1.4 制约古镇发展的其他因素 | 第80-81页 |
5.2 古镇保护价值及保护建议 | 第81-85页 |
5.2.1 保护价值 | 第81-82页 |
5.2.2 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82-83页 |
5.2.3 保护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 第83-84页 |
5.2.4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 第84-85页 |
5.3 古镇发展的构想 | 第85-91页 |
5.3.1 旅游开发战略方针 | 第85-87页 |
5.3.2 旅游开发规划构想 | 第87-89页 |
5.3.3 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9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98-99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