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典型重金属污染和危害 | 第11-12页 |
1.1.1 铅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1页 |
1.1.2 铜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3 铀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2页 |
1.2 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第12-13页 |
1.3 生物炭的功能修饰及去除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生物炭的功能修饰手段 | 第13-15页 |
1.3.2 生物炭去除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目标 | 第16-18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3 目标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2.1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19-20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0页 |
2.2 功能修饰生物炭的制备和表征 | 第20-23页 |
2.2.1 生物炭的来源及制备 | 第20页 |
2.2.2 磁性修饰生物炭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3 氨基修饰生物炭的制备 | 第21页 |
2.2.4 氨基修饰磁性生物炭的制备 | 第21页 |
2.2.5 修饰前后生物炭的表征 | 第21-23页 |
2.3 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实验及理论 | 第23-24页 |
2.3.1 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实验 | 第23页 |
2.3.2 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理论 | 第23-24页 |
2.4 生物炭的再生实验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修饰前后生物炭的性质 | 第25-33页 |
3.1 理化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3.2 结构功能特征分析 | 第26-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修饰前后生物炭对水中Pb(Ⅱ)、Cu(Ⅱ)、U(Ⅵ)的吸附特性 | 第33-60页 |
4.1 修饰前后生物炭吸附Pb(Ⅱ)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4.1.1 生物炭的添加量对Pb(Ⅱ)吸附的影响 | 第33页 |
4.1.2 溶液pH对Pb(Ⅱ)吸附的影响 | 第33-34页 |
4.1.3 阴离子种类对Pb(Ⅱ)吸附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4 生物炭去除Pb(Ⅱ)的动力学 | 第35-36页 |
4.1.5 生物炭去除Pb(Ⅱ)的等温线 | 第36-38页 |
4.2 修饰前后生物炭吸附Cu(Ⅱ)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4.2.1 生物炭的添加量对Cu(Ⅱ)吸附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2 溶液pH对Cu(Ⅱ)吸附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3 阴离子种类对Cu(Ⅱ)吸附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4 生物炭去除Cu(Ⅱ)的动力学 | 第41-42页 |
4.2.5 生物炭去除Cu(Ⅱ)的等温线 | 第42-44页 |
4.3 修饰前后生物炭吸附U(Ⅵ)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3.1 生物炭的添加量对U(Ⅵ)吸附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2 溶液pH对U(Ⅵ)吸附的影响 | 第45页 |
4.3.3 阴离子种类对U(Ⅵ)吸附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4 生物炭去除U(Ⅵ)的动力学 | 第47-48页 |
4.3.5 生物炭去除U(Ⅵ)的等温线 | 第48-50页 |
4.4 修饰前后生物炭对Pb(Ⅱ)、Cu(Ⅱ)、U(Ⅵ)的竞争吸附特性 | 第50-52页 |
4.5 修饰前后生物炭对Pb(Ⅱ)、Cu(Ⅱ)、U(Ⅵ)的吸附机理 | 第52-57页 |
4.6 再生性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