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现有托换技术特点简介 | 第14-19页 |
1.2.1 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托换技术 | 第14-15页 |
1.2.2 钢桁架-砖砌体组合结构托换技术 | 第15-16页 |
1.2.3 钢板-砖砌体组合结构托换技术 | 第16-17页 |
1.2.4 预应力结构托换技术 | 第17-18页 |
1.2.5 其它常见的托换结构 | 第18-19页 |
1.3 本文研究的新型托换结构形式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1 钢板-砖砌体组合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2 体外预应力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钢板-砖砌体组合梁特点及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 | 第24-32页 |
2.1 钢板砖砌体组合梁的基本组成体系 | 第24-26页 |
2.2 影响钢板-砖砌体力学性能的主要参数 | 第26-27页 |
2.2.1 组合梁截面高度h | 第26页 |
2.2.2 外包钢板厚度t | 第26页 |
2.2.3 对拉螺栓间距d | 第26页 |
2.2.4 粘结材料 | 第26-27页 |
2.3 体外预应力结构基本组成 | 第27-29页 |
2.3.1 预应力筋 | 第27-28页 |
2.3.2 转向装置 | 第28页 |
2.3.3 锚固端及锚具 | 第28-29页 |
2.4 体外预应力加固钢板-砖砌体组合梁主要方案 | 第29-31页 |
2.4.1 体外力筋布置方案 | 第29-31页 |
2.4.2 体外力筋张拉方案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砌体组合梁承载力计算 | 第32-45页 |
3.1 钢板-砖砌体组合梁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相关假定 | 第32-33页 |
3.1.1 弹性计算假定 | 第32页 |
3.1.2 塑性计算假定 | 第32-33页 |
3.2 钢板-砖砌体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33-35页 |
3.2.1 弹性承载力计算 | 第33-34页 |
3.2.2 塑性承载力计算 | 第34-35页 |
3.3 体外筋张拉应力确定 | 第35-36页 |
3.4 体外预应力损失计算 | 第36-39页 |
3.5 体外预应力加固钢板-砖砌体梁内力计算 | 第39-42页 |
3.6 理论计算实例 | 第42-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体外预应力钢板-砖砌体组合梁静载试验研究 | 第45-53页 |
4.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45页 |
4.2 试验梁设计与量测 | 第45-47页 |
4.2.1 试验梁制作 | 第45-46页 |
4.2.2 试验量测内容 | 第46-47页 |
4.3 试验加载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3.1 试验梁破坏过程 | 第47-48页 |
4.3.2 试验梁破坏机理 | 第48页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8-52页 |
4.4.1 跨中挠度变化情况 | 第48-49页 |
4.4.2 跨中截面应变分布情况 | 第49-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体外预应力钢板-砖砌体组合梁有限元分析 | 第53-75页 |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53页 |
5.2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的过程与步骤 | 第53-54页 |
5.3 模型主要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54-57页 |
5.4 体外预应力钢板-砖砌体组合梁的模型处理 | 第57-65页 |
5.4.1 主要材料单元模型选择 | 第57-59页 |
5.4.2 材料参数选择 | 第59-61页 |
5.4.3 模型的建立与处理 | 第61-65页 |
5.5 体外预应力钢板-砖砌体组合梁数值分析 | 第65-73页 |
5.6 理论、试验、数值分析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学术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