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规则L型框剪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隔震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3 非规则结构概述 | 第16-20页 |
1.3.1 平面不规则的定义和判定 | 第18-19页 |
1.3.2 竖向非规则结构体系的定义与判别 | 第19页 |
1.3.3 结构竖向不规则的内容 | 第19-20页 |
1.4 结构控制概述 | 第20-21页 |
1.5 隔震的特点与分类和隔震的基本原理论述 | 第21-25页 |
1.5.1 隔震的特点与分类 | 第21-22页 |
1.5.2 隔震的原理 | 第22-23页 |
1.5.3 混合隔震系统 | 第23-24页 |
1.5.4 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6 消能减震技术论述 | 第25-28页 |
1.7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方法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隔震橡胶支座的构造与性能 | 第29-43页 |
2.1 橡胶隔震支座的材料构造与类型 | 第29-31页 |
2.2 隔震体系概念设计 | 第31-34页 |
2.2.1 概念设计阶段隔震的结构运动方程 | 第31-32页 |
2.2.2 隔震楼层总体刚度估算 | 第32-33页 |
2.2.3 用隔震技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 第33-34页 |
2.3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34-38页 |
2.3.1 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假定条件 | 第34-35页 |
2.3.2 橡胶支座的水平刚度 | 第35-36页 |
2.3.3 橡胶支座的竖向刚度 | 第36页 |
2.3.4 橡胶支座的等效粘滞阻尼比 | 第36页 |
2.3.5 橡胶支座的屈曲荷载 | 第36-37页 |
2.3.6 隔震支座的恢复力模型简述 | 第37-38页 |
2.4 橡胶支座的施工与维护 | 第38-41页 |
2.5 隔震建筑结构的经济性分析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基础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理论 | 第43-54页 |
3.1 单质点基础隔震的结构的动力分析理论 | 第43-45页 |
3.1.1 单质点基础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第43-44页 |
3.1.2 单质点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44页 |
3.1.3 单质点的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 第44-45页 |
3.2 多质点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理论 | 第45-48页 |
3.2.1 多质点平动结构隔震体系的分析模型 | 第45-46页 |
3.2.2 多质点平动隔震结构地震动力分析 | 第46-47页 |
3.2.3 多质点非对称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 | 第47-48页 |
3.3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动力分析 | 第48-53页 |
3.3.1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的分析模型 | 第48-50页 |
3.3.2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50-52页 |
3.3.3 时程分析法求解过程及一般步骤 | 第52-53页 |
3.4 减震与隔震的联合设计方法与思路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页 |
第四章 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模态分析 | 第54-67页 |
4.1 工况概况 | 第54-57页 |
4.2 防屈曲耗能支撑(BRB)单元的模拟方法 | 第57页 |
4.3 铅锌橡胶支座(LRB)的模拟方法 | 第57-58页 |
4.4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58-59页 |
4.4.1 Midas Gen软件介绍 | 第58页 |
4.4.2 有限元模型概况 | 第58-59页 |
4.5 模态分析 | 第59-62页 |
4.6 反应谱分析 | 第62-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67-98页 |
5.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7-69页 |
5.2 未实施抗震措施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69-77页 |
5.2.1 位移 | 第70-73页 |
5.2.2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 第73-77页 |
5.3 防屈曲耗能支撑单元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77-82页 |
5.3.1 模型概况 | 第77-78页 |
5.3.2 位移 | 第78-81页 |
5.3.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 第81-82页 |
5.4 铅锌支座隔振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82-87页 |
5.4.1 模型概况 | 第82-83页 |
5.4.2 位移 | 第83-86页 |
5.4.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 第86-87页 |
5.5 隔振、减震联合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87-92页 |
5.5.1 模型概况 | 第87-88页 |
5.5.2 位移 | 第88-91页 |
5.5.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 第91-92页 |
5.6 分析对比 | 第92-96页 |
5.6.1 特征周期的对比 | 第92-93页 |
5.6.2 位移对比 | 第93页 |
5.6.3 底部层剪力与倾覆弯矩对比 | 第93-95页 |
5.6.4 屋顶速度、加速度对比 | 第95-9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