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作物氮效率和耐低氮性的概念及评价方法 | 第10-13页 |
2 氮高效、耐低氮基因型的筛选 | 第13-18页 |
2.1 筛选作物基因型的种植方式 | 第13页 |
2.2 不同作物基因型耐低氮性和氮效率评价时期相似 | 第13-14页 |
2.3 不同作物基因型耐低氮和氮效率评价的压力 | 第14页 |
2.4 不同作物基因型耐低氮和氮效率筛选指标相似 | 第14-15页 |
2.5 耐低氮性和氮效率筛选试验的差异 | 第15-16页 |
2.6 不同品种耐低氮性、氮效率的类型划分 | 第16-17页 |
2.7 作物耐低氮性和氮效率的筛选方法 | 第17-18页 |
3 作物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差异的原因及机制 | 第18-19页 |
4 筛选氮高效利用基因型的展望 | 第19-20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耐低氮烟草基因型的筛选及其氮效率类型 | 第22-3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2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 方法 | 第22-25页 |
2.1 烟苗种植 | 第22页 |
2.2 SAPD值(叶绿素相对值)测定 | 第22页 |
2.3 植物学性状调查 | 第22-24页 |
2.4 地上部及根系生物量测定 | 第24页 |
2.5 地上部氮素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6 计算公式及分类方法 | 第24页 |
2.7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1 烟草苗期主要农艺性状 | 第25页 |
3.2 烟草主要农艺性状因子分析 | 第25-26页 |
3.3 耐低氮烟草基因型的筛选 | 第26-28页 |
3.4 不同供氮条件下烟草苗期氮效率综合值分析 | 第28-3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不同烟草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性研究 | 第32-3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1 不同供氮水平下烟草苗期的农艺性状 | 第32-33页 |
3.2 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的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分析 | 第33-34页 |
3.3 不同供氮水平下氮高效、氮低效烟草基因型的分类及其差异 | 第34-3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差异研究 | 第37-4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37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2 方法 | 第37-38页 |
2.1 根系形态调查 | 第37页 |
2.1.1 幼苗期形态调查 | 第37页 |
2.1.2 苗期根系形态调查 | 第37页 |
2.2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7-38页 |
2.3 总叶面积和SAPD值测定 | 第38页 |
2.4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8页 |
2.5 烟草根系活力测定 | 第38页 |
2.6 叶片颜色特征值测定 | 第38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3.1 幼苗期根系性状 | 第38-39页 |
3.2 不同氮水平处理后的不同基因型的根系形态 | 第39-41页 |
3.3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根系活力 | 第41页 |
3.4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农艺性状调查 | 第41-42页 |
3.5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地上部、根系生物量及根冠比 | 第42-44页 |
3.6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叶片色素含量 | 第44页 |
3.7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总叶面积及SPAD值 | 第44-45页 |
3.8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叶片颜色特征值的变化 | 第45-4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6-49页 |
4.1 不同烟草基因型的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的差异 | 第46-47页 |
4.2 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的农艺性状 | 第47-48页 |
4.3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叶片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 第49-5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1.1 植物材料及方法 | 第49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1.3 引物设计 | 第49-50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2 方法 | 第50-51页 |
2.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50页 |
2.2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 第50页 |
2.3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 | 第50页 |
2.4 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 第50页 |
2.4.1 总RNA提取 | 第50页 |
2.4.2 RNA的纯化及cDNA第一链合成 | 第50页 |
2.4.3 荧光定量PCR | 第50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3.1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各器官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51-52页 |
3.2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各器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52页 |
3.3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各器官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 第52-53页 |
3.4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氮利用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53-5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5-58页 |
4.1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55页 |
4.2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 | 第55-56页 |
4.3 不同供氮条件下不同烟草基因型氮利用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8-61页 |
1.耐低氮烟草基因型的筛选及其氮效率类型 | 第58页 |
2.不同烟草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性 | 第58页 |
3.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差异 | 第58-59页 |
3.1 不同烟草基因型根系差异 | 第58-59页 |
3.2 不同烟草基因型地上部差异 | 第59页 |
4.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烟草基因型的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