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硏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12-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2页 |
2.1.1 休闲农业园 | 第12页 |
2.1.2 田园 | 第12页 |
2.1.3 田园综合体 | 第12页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3 休闲农业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2.4 田园综合体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2.4.1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 | 第15-16页 |
2.4.2 田园综合体建设体系 | 第16-17页 |
2.4.3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体系 | 第17页 |
2.4.4 田园综合体产业布局手法 | 第17-18页 |
2.5 田园综合体对休闲农业园的指导意义 | 第18-19页 |
2.5.1 田园综合体理念促进休闲农业园跨越式发展 | 第18页 |
2.5.2 田园综合体理念促使休闲农业园将城市与农村文明相融合 | 第18-19页 |
2.5.3 田园综合体理念指导休闲农业园创新开发方式 | 第19页 |
2.5.4 田园综合体理念指导休闲农业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融合 | 第19页 |
2.5.5 田园综合体理念促进休闲农业园升级土地开发模式 | 第19页 |
2.5.6 田园综合体理念指导休闲农业园打造产村融合的新版本 | 第19页 |
2.6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2.6.1 产业结构理论 | 第19页 |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3 相关案例分析及经验借鉴 | 第20-27页 |
3.1 无锡阳山田园综合体 | 第20-21页 |
3.1.1 项目简介 | 第20页 |
3.1.2 项目规划 | 第20-21页 |
3.1.3 经验借鉴 | 第21页 |
3.2 成都仙女山“天府田园” | 第21-23页 |
3.2.1 项目简介 | 第21-22页 |
3.2.2 项目规划 | 第22页 |
3.2.3 经验借鉴 | 第22-23页 |
3.3 山东临沂朱家林田园综合体 | 第23-24页 |
3.3.1 项目简介 | 第23页 |
3.3.2 项目规划 | 第23页 |
3.3.3 经验借鉴 | 第23-24页 |
3.4 江西省金溪县休闲农业示范园 | 第24-25页 |
3.4.1 项目简介 | 第24页 |
3.4.2 项目规划 | 第24页 |
3.4.3 经验借鉴 | 第24-25页 |
3.5 江西省抚州乐安县农业园 | 第25-27页 |
3.5.1 项目简介 | 第25页 |
3.5.2 项目规划 | 第25-26页 |
3.5.3 经验借鉴 | 第26-27页 |
4 基于“田园综合体”理念的休闲农业园规划研究 | 第27-33页 |
4.1 规划原则 | 第27页 |
4.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7页 |
4.1.2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7页 |
4.1.3 整体协调原则 | 第27页 |
4.1.4 综合发展原则 | 第27页 |
4.2 功能分析 | 第27-28页 |
4.2.1 农业生产功能 | 第27页 |
4.2.2 生态景观功能 | 第27页 |
4.2.3 休闲旅游功能 | 第27-28页 |
4.2.4 社会调节功能 | 第28页 |
4.3 特性研究 | 第28页 |
4.3.1 生产性 | 第28页 |
4.3.2 体验性 | 第28页 |
4.3.3 地域性 | 第28页 |
4.3.4 季节性 | 第28页 |
4.4 产业规划 | 第28-32页 |
4.4.1 产业分类 | 第28-29页 |
4.4.2 产业规划模式的选择 | 第29-30页 |
4.4.3 产业规划步骤 | 第30-31页 |
4.4.4 产业规划的措施 | 第31-32页 |
4.5 发展策略 | 第32-33页 |
4.5.1 品牌策略 | 第32页 |
4.5.2 产业策略 | 第32页 |
4.5.3 景观策略 | 第32页 |
4.5.4 游憩策略 | 第32-33页 |
5 抚州市农溪川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 | 第33-58页 |
5.1 基础分析篇 | 第33-36页 |
5.1.1 抚州市概况 | 第33页 |
5.1.2 项目区位分析 | 第33页 |
5.1.3 交通区位分析 | 第33页 |
5.1.4 基地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5.1.5 基地高程和坡度分析 | 第34-35页 |
5.1.6 村庄产业分析 | 第35页 |
5.1.7 旅游和气候资源分析 | 第35页 |
5.1.8 SWOT分析 | 第35-36页 |
5.2 规划愿景篇 | 第36-40页 |
5.2.1 规划原则 | 第36-37页 |
5.2.2 规划依据 | 第37页 |
5.2.3 项目规划定位 | 第37页 |
5.2.4 项目功能定位 | 第37-38页 |
5.2.5 项目旅游规划 | 第38-40页 |
5.3 总体规划篇 | 第40-46页 |
5.3.1 整体规划 | 第40-42页 |
5.3.2 道路规划分析 | 第42-43页 |
5.3.3 游览路线分析 | 第43页 |
5.3.4 服务设施规划 | 第43页 |
5.3.5 指示系统规划 | 第43-44页 |
5.3.6 电力电信规划 | 第44页 |
5.3.7 给排水系统规划 | 第44-45页 |
5.3.8 环卫设施规划 | 第45页 |
5.3.9 标识系统规划 | 第45-46页 |
5.4 分区规划篇 | 第46-52页 |
5.4.1 结构与功能规划 | 第46-48页 |
5.4.2 六大分区 | 第48-52页 |
5.5 产业规划篇 | 第52-53页 |
5.5.1 第一产业 | 第52页 |
5.5.2 第二产业 | 第52-53页 |
5.5.3 第三产业 | 第53页 |
5.6 发展运营篇 | 第53-58页 |
5.6.1 园区LOGO设计 | 第53-54页 |
5.6.2 项目发展策略 | 第54-55页 |
5.6.3 运营策略 | 第55-56页 |
5.6.4 盈利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5.6.5 效益分析 | 第57-58页 |
6 结论 | 第58-60页 |
6.1 总结 | 第58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