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概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3 我国与国外国家公园区别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案例分析对比 | 第12页 |
1.4.3 归纳总结法 | 第12页 |
1.5 入口广场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4-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1.1 风景旅游区 | 第14页 |
2.1.2 入口的概念 | 第14页 |
2.1.3 入口的形成 | 第14-15页 |
2.1.4 风景旅游区的入口广场 | 第15页 |
2.1.5 风景旅游区入口广场的空间形态 | 第15-16页 |
2.1.6 景观规划设计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2.2.1 文脉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2.2.2 符号学理论 | 第17页 |
2.2.3 场所精神 | 第17页 |
2.3 入口广场的功能 | 第17-19页 |
2.3.1 基础功能 | 第17-18页 |
2.3.1.1 交通疏散功能 | 第17-18页 |
2.3.1.2 引导指示功能 | 第18页 |
2.3.1.3 管理服务功能 | 第18页 |
2.3.2 附加功能 | 第18-19页 |
2.3.2.1 文化功能 | 第18页 |
2.3.2.2 展示功能 | 第18-19页 |
2.3.2.3 生态功能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入口广场设计基本方法 | 第20-29页 |
3.1 人文景观要素 | 第20-22页 |
3.1.1 建筑 | 第20页 |
3.1.2 广场 | 第20-21页 |
3.1.3 停车场 | 第21页 |
3.1.4 传统文化符号 | 第21-22页 |
3.2 自然景观要素 | 第22-23页 |
3.2.1 植物 | 第22页 |
3.2.2 水体 | 第22页 |
3.2.3 地形 | 第22-23页 |
3.3 公共景观要素 | 第23-25页 |
3.3.1 雕塑 | 第23页 |
3.3.2 铺装 | 第23-24页 |
3.3.3 指示设施 | 第24页 |
3.3.4 灯光照明 | 第24页 |
3.3.5 环境小品 | 第24-25页 |
3.4 中国传统的风水 | 第25-26页 |
3.5 风景旅游区入口设计基本方法 | 第26-28页 |
3.5.1 入口的标志物 | 第26-27页 |
3.5.2 入口广场的空间布局 | 第27-28页 |
3.5.2.1 入口门户区 | 第27页 |
3.5.2.2 交通换乘区 | 第27页 |
3.5.2.3 游客服务中心区 | 第27页 |
3.5.2.4 集散广场 | 第27页 |
3.5.2.5 商业街或购物店 | 第27-28页 |
3.5.3 入口广场设计基本原则 | 第28页 |
3.5.3.1 整体性原则 | 第28页 |
3.5.3.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8页 |
3.5.3.3 生态适应性原则 | 第2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风景旅游区入口广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29-34页 |
4.1 翠屏山森林景区主入口广场景观设计 | 第29-30页 |
4.1.1 景区介绍 | 第29页 |
4.1.2 规划设计构思 | 第29-30页 |
4.2 渑池五凤山景区入口广场环境景观设计 | 第30-31页 |
4.2.1 景区介绍 | 第30页 |
4.2.2 规划设计构思 | 第30-31页 |
4.3 太白山森林公园入口广场景观设计 | 第31-32页 |
4.3.1 景区介绍 | 第31页 |
4.3.2 规划设计构思 | 第31-32页 |
4.4 肇庆七星岩东入口广场景观设计 | 第32-33页 |
4.4.1 景区介绍 | 第32页 |
4.4.2 规划设计构思 | 第32-33页 |
4.5 武夷山大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入口广场景观设计 | 第33页 |
4.5.1 景区介绍 | 第33页 |
4.5.2 规划设计构思 | 第3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东白源养生谷入口广场规划设计实例 | 第34-48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34-35页 |
5.1.1 项目环境 | 第34页 |
5.1.2 开发条件 | 第34-35页 |
5.2 场地现存资源 | 第35-37页 |
5.2.1 自然景观 | 第35-36页 |
5.2.2 旅游资源 | 第36-37页 |
5.2.3 人文资源 | 第37页 |
5.3 东白源养生谷设计构思 | 第37-39页 |
5.3.1 空间规划思路 | 第37-38页 |
5.3.2 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 第38-39页 |
5.4 仙缘入口广场设计 | 第39-45页 |
5.4.1 入口广场区域现状 | 第39-40页 |
5.4.2 设计理念 | 第40-41页 |
5.4.2.1 .综合各项功能 | 第40页 |
5.4.2.2 体现生态景观 | 第40页 |
5.4.2.3 突出地方文化 | 第40-41页 |
5.4.3 入口广场景点分析 | 第41-45页 |
5.4.3.1 迎客坊 | 第41页 |
5.4.3.2 福地门 | 第41-42页 |
5.4.3.3 古樟园 | 第42-44页 |
5.4.3.4 仙缘广场 | 第44-45页 |
5.5 入口广场植物设计 | 第45-46页 |
5.6 入口广场服务性建筑设计 | 第46-47页 |
5.7 入口广场景观小品设计 | 第47页 |
5.8 入口广场铺装设计 | 第47-4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4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结论 | 第48-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