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劳务市场互联网平台构建方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2.1 建筑劳务市场概述 | 第12-15页 |
2.1.1 建筑劳务市场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2 建筑劳务市场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2.2 建筑劳务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 第15-20页 |
2.2.1 建筑工人工资拖欠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2.2.2 信任关系难以建立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2.3 供需矛盾逐渐凸显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3 “互联网+建筑劳务”理论与实践 | 第20-24页 |
2.3.1 “互联网+建筑劳务”的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2.3.2 “互联网+建筑劳务”的相关实践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对建筑劳务市场的深化认识 | 第26-44页 |
3.1 建筑劳务的分层 | 第26-31页 |
3.1.1 建筑劳务的四级划分 | 第26-27页 |
3.1.2 建筑劳务市场供需关系 | 第27-30页 |
3.1.3 建筑劳务分层的意义 | 第30-31页 |
3.2 现行建筑劳务组织制度 | 第31-37页 |
3.2.1 自有工人制度 | 第31页 |
3.2.2 建筑劳务分包制度 | 第31-32页 |
3.2.3 建筑劳务包工制度 | 第32-37页 |
3.2.4 现行建筑劳务组织制度的评价 | 第37页 |
3.3 建筑劳务市场的流动性 | 第37-41页 |
3.3.1 建筑劳务市场流动性特征 | 第38-39页 |
3.3.2 建筑劳务流动性带来的挑战 | 第39-40页 |
3.3.3 针对建筑劳务流动性的评价 | 第40页 |
3.3.4 应对建筑劳务流动性的措施 | 第40-41页 |
3.4 “互联网+建筑劳务”发展趋势分析 | 第41-43页 |
3.4.1 建筑劳务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3.4.2 “互联网+建筑劳务”的发展方向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建筑劳务市场互联网平台功能定位 | 第44-53页 |
4.1 建筑工人权益保障 | 第44-47页 |
4.1.1 建筑工人的合同签订 | 第44-45页 |
4.1.2 建筑工人的工资支付 | 第45-47页 |
4.1.3 建筑工人工资支付担保 | 第47页 |
4.2 建筑劳务市场诚信体系构建 | 第47-48页 |
4.2.1 市场交易主体信息 | 第48页 |
4.2.2 奖惩机制 | 第48页 |
4.3 建筑劳务市场供需匹配 | 第48-50页 |
4.4 建筑工人技能鉴定与培训 | 第50-52页 |
4.4.1 建筑工人技能鉴定 | 第50-51页 |
4.4.2 建筑工人技能培训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建筑劳务市场互联网平台基本业务逻辑 | 第53-72页 |
5.1 建筑劳务市场互联网平台用户业务流程 | 第53-60页 |
5.1.1 交易主体类用户 | 第53-58页 |
5.1.2 第三方服务类用户 | 第58-60页 |
5.1.3 市场监管类用户 | 第60页 |
5.2 建筑劳务市场互联网平台功能模块业务逻辑 | 第60-64页 |
5.2.1 建筑工人权益保护模块 | 第60-62页 |
5.2.2 建筑劳务交易撮合模块 | 第62页 |
5.2.3 诚信体系建设模块 | 第62-63页 |
5.2.4 建筑劳务培训与鉴定模块 | 第63-64页 |
5.3 建筑劳务市场互联网平台开发思路 | 第64-65页 |
5.4 成本收益分析 | 第65-71页 |
5.4.1 成本分析 | 第65-67页 |
5.4.2 收益分析 | 第67-70页 |
5.4.3 盈利能力评估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页 |